近期台灣社會出現越來越多對「罷免行動參與者」的攻擊,不只網路謾罵,甚至還有民眾在街頭對穿著罷免T恤的人口出惡言、動手推擠,令人不勝唏噓。奇怪的是——這些怒氣沖天的人,往往既不是被罷免的當事人,也不是他的親友,那,他們到底在氣什麼?
🔍其實,這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台灣社會某種「政治認同綁架情緒」的縮影。
🧨 一、政治認同綁架理智
對某些人來說,立委不是「民意代表」,而是「信仰的象徵」。一旦有人提出罷免,他們就覺得是對自己信仰的挑戰或侮辱——不是質疑立委,而是質疑他們的選擇。因此,他們會本能地反擊,甚至不問是非,逢「罷」必反。
🧱 二、政黨動員與資訊泡泡的放大效應
許多人只從特定媒體或社群接收資訊,久而久之形成同溫層效應。「我們的人被罷免=我們被攻擊」,這種感覺被政黨或意識型態操弄,就會轉化為「正義的憤怒」,甚至正當化暴力行為。加上動員語言如「我們要守護××」、「別讓他們得逞」等,更進一步激化行動者的情緒。
🪞 三、缺乏民主素養與制度理解
罷免是憲法保障的公民權,是制度內的和平機制,不是叛亂或報復。但對不少人來說,卻只覺得「罷免=仇恨」、「參與罷免=搞事」。這源於長期對民主程序的不理解,導致一旦看到有人拿著罷免看板,他們的直覺不是思考理由,而是先入為主地敵視。
💥 四、情緒出口轉嫁現象
當社會壓力高漲、對生活不滿卻又無力改變時,人們常會把情緒轉嫁到「看起來容易出氣」的對象上。而罷團這類群體,因為公開、行動鮮明,反而成了方便的宣洩對象。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事,而是因為他們剛好在「方便被罵」的位置上。
👊 最後,一句真心話:暴力從來無法證明正義,只有理性才能捍衛民主。
支持或反對罷免都沒問題,但攻擊行動者、仇視不同聲音,等於否定整個制度的運作意義。民主是吵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我們可以不認同罷免,但我們應該捍衛每一個人行使權利的自由。
💬台灣不是一言堂,我們每個人都不該是鍵盤下的審判者、拳頭裡的暴民。面對你不喜歡的聲音,最成熟的態度是冷靜傾聽、再理性反駁,不是先罵再動手。
#民主素養 #言論自由 #罷免是人民的權利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台灣需要更多傾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