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的好伙伴

 從歷史的長河回望,馬英九無疑曾是一位風靡一時的政治明星。清新的外表、流利的英文、哈佛法學博士的頭銜,加上台灣社會長期對「清廉」、「書生」政治的期待,他一度承載著國民黨重返執政的希望。然而,真正令人失望的,不是馬英九無能,而是他一次又一次用「看起來會做事」的形象,掩蓋了他實質上的優柔寡斷、無視民意與缺乏政治擔當。

馬英九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一位徹底的「形式總統」。在擔任總統八年間,他推崇程序正義、講求法治原則,卻在許多重大爭議中,選擇做一個「不作為的領導者」。在318學運爆發前,馬英九政府對服貿協議的倉促推動、對學生及民間團體長期的質疑毫無正面回應。當人民佔領立法院,並喊出「黑箱服貿退回」的訴求時,馬政府竟選擇動用強制驅離、以鎮壓回應群眾的不信任,完全漠視他自詡的民主素養。


而更讓人質疑的是他對中政策的傾斜。馬英九執政期間,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斷向中國示好,期望以經濟交流換取政治空間。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場空想。兩岸政策在他主政時看似穩定,實則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加邊緣化。他所推行的「大三通」、開放中國觀光客、促進兩岸企業合作,未見實質成果,反而造成台灣產業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壓縮了自主發展的空間,也讓青年就業環境更加惡化。更不必說他任內低薪化、青年貧窮與社會階層流動停滯的惡化,他完全無力對應,只會空喊「要有信心」、「要加油」。

政治最怕的是缺乏立場。馬英九正是這樣的典型。他總是在國民黨與社會主流價值之間,做出錯誤選擇。對於黨內的腐敗、黑金復辟,他口頭譴責,實則縱容。對於社會運動,他外表溫和,實則毫無回應。他明明知道國民黨面臨嚴重的價值危機,卻選擇推卸責任,裝作旁觀者。

而最令人無法容忍的是,他卸任後不僅未選擇低調反省,反而頻頻在媒體與公開場合發表極端親中的言論,甚至赴中「謁陵」,使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話語。這些行徑不只與主流台灣民意背道而馳,更是一種對自身總統身分的羞辱。他似乎忘了自己曾是台灣的民選領導人,而不是北京政權的地方代表。

馬英九最終留下的,不是改革的遺產,也不是國家發展的藍圖,而是一場空轉八年的政治幻影。他把總統職位當成官僚生涯的終點,卻從未理解「政治是責任的實踐」這句話的真正意義。他的領導風格或許符合某種保守中產對於「安定」的幻想,但在全球民主競爭劇烈、民意覺醒的今天,那種空洞的清廉與溫吞的無為,無法再感動任何人。

馬英九曾擁有改變台灣命運的機會,卻用八年時間證明他只是一位被高估的政治菁英。他不懂治理,只會包裝;不敢面對社會的變遷,只會倚賴過往的威權符號。正因如此,歷史終將給予馬英九清楚的評價:一位錯失台灣關鍵時刻的總統,一位不敢領導、不願承擔的逃避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