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89年6月3日晚至6月4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在北京對民主示威者採取了武力清場行動,這一事件通常被稱為天安門廣場屠殺或六四清場。它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的分水嶺,深刻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走向、社會發展以及國際關係。中國政府將此次軍事行動定性為「平息反革命暴亂」 1,這種官方稱謂與外部將其描述為「屠殺」或「清場」形成了鮮明對比,立即凸顯了事件歷史敘述的深刻爭議性及其持久的政治敏感性。
事件名稱和中國政府官方定性的這種根本性分歧,不單是詞彙上的差異,更反映了對事件根深蒂固的政治立場和歷史解讀。這種差異從一開始就揭示了事件的根本爭議性。這種雙重敘事是貫穿事件始終的核心主題,從其起因到後果,都顯示出資訊呈現需要高度的事實準確性及來源歸屬的嚴謹性,因為事件的「真相」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
事件背景與導火線
1980年代中國政治與社會氛圍
198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經濟改革和相對政治開放的時期,常被形容為由「三駕馬車」主導的政治格局:胡耀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時任國務院總理)和鄧小平(最高領導人,掌握最終軍事控制權)2。胡耀邦在平反文化大革命冤假錯案和推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儘管其本意是打破毛澤東時代的教條,但這一討論卻無意中促進了知識分子對中國未來方向的批判性思考和公開討論 2。趙紫陽作為總理,則大力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包括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中國走向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 2。
這一時期,尤其是在大學校園內,形成了一種相對自由的知識氛圍。年輕學子們積極引入西方知識和新思潮,暢談中國未來走向,對當時中國政局的關注也必然產生了批判,其中官員貪腐和民主監督是重要議題 2。這種經濟和思想上的寬鬆,雖然旨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但也無意中提高了民眾對政治自由化的期望,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最終不願滿足的。這種改革的悖論在於,經濟和思想上的部分開放,反而激發出對政治開放和問責的需求,這與黨堅持維持絕對、不容挑戰的控制權發生了直接衝突。這種緊張關係是最終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胡耀邦逝世與學生運動的興起
1986年底至1987年初爆發的「八六學潮」,學生抗議貪腐並呼籲民主,為後續的學生運動埋下了伏筆。胡耀邦因受到黨內保守派的施壓,於1987年1月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隨後中共開展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滿,為「八九學運」的爆發埋下了遠因 2。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的逝世成為當年抗議活動的直接導火線。北京各大學學生自發組織悼念活動,前往天安門廣場獻花,表達哀思 2。到4月17日,抗議學生提出了七項要求,其中包括重新評價胡耀邦的功過是非,肯定其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然而,這些要求並未得到中共當局的任何回應 2。4月22日,胡耀邦的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但靈車未繞行天安門廣場,這一被學生視為象徵性怠慢的舉動,進一步加劇了學生不滿。次日,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宣告成立,並呼籲各校罷課 2。胡耀邦的逝世迅速演變為一場更廣泛的民主運動,這表明學生和更廣泛的民眾中存在根深蒂固的不滿和未實現的願望。政府對胡耀邦逝世的處理方式,以及未能建設性地回應學生最初的要求,成為加速運動走向對抗的關鍵因素。
政府反應與戒嚴令的頒布
北京高校學生團體的相繼成立,如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被中共元老們視為旨在推翻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陰謀 2。這種認知導致官方立場發生決定性轉變。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基於鄧小平講話的「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正式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 2。這一定性激怒了學生,促使他們在4月27日、5月4日舉行了大規模遊行,並隨後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了絕食抗議,使對抗進一步升級 2。
5月19日凌晨,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的陪同下前往天安門廣場,直接呼籲絕食學生結束抗議,希望他們健康地活下去。這是趙紫陽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此後他即遭到軟禁 2。趙紫陽對學生的同情態度直接引起了鄧小平及其他強硬派的不滿。因此,5月2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正式簽署了北京市部分地區的戒嚴令,宣布戒嚴並調派軍隊進入北京 2。學生運動的官方定性從最初的「抗議」升級為「動亂」,最終定性為「反革命暴亂」 1,反映了黨內領導層內部意識形態鬥爭的升級和立場日益強硬。趙紫陽的公開露面及其隨後的軟禁,是中共最高層內部深刻分歧的關鍵指標。他更為溫和的立場迅速被鄧小平領導的強硬派壓制,這有效地排除了透過談判或政治途徑解決危機的可能性,為武力解決鋪平了道路。
軍事部署與清場準備
軍事行動的性質與參與部隊
此次軍事行動被中國政府定性為「平息反革命暴亂」 3。鄧小平在6月9日的講話中進一步闡述,稱示威活動旨在「推翻黨和國家」,並企圖「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將此視為「帝國主義之西方世界的計劃」 3。這種敘事旨在妖魔化抗議者,並使其行動在黨及其支持者眼中合法化。
此次軍事動員的規模在北京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超過20萬名解放軍和武警人員被調動進入首都 3。據估計,動員的軍隊總數在18萬至25萬之間,這一規模超過了中國與越南、印度和蘇聯邊境戰爭的總和 3。歷史學家吳仁華的研究證實,北京軍區(如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第14炮兵師、第24軍、第27軍、第28軍、第38軍、第63軍、第65軍)、濟南軍區(如第20軍、第26軍、第54軍、第67軍)、瀋陽軍區(如第39軍、第40軍、第64軍)、南京軍區(如第12軍)和廣州軍區(如第15空降軍)等多個軍區的部隊參與了戒嚴行動 3。如此龐大的兵力部署,遠超應對邊境衝突所需,深刻揭示了領導層對威脅的認知以及鎮壓的決心。鄧小平將抗議活動定性為「推翻黨和國家」的「反革命暴亂」和「帝國主義之西方世界的計劃」,這種意識形態框架反映了深層的恐懼和偏執,正是這種心態驅動了使用極端武力的決定。這種敘事旨在將抗議者妖魔化,並使其行動在黨及其忠實支持者眼中合法化。這種不成比例的軍事反應,凸顯了黨對任何被視為對其權威挑戰的零容忍政策,無論最初抗議的性質如何和平。官方敘事透過妖魔化抗議者並將其歸咎於外部勢力,從而將責任從黨身上剝離,為使用極端武力提供了合法性。這種大規模的動員和意識形態框架,為中共未來處理內部異議樹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將絕對穩定和黨控制置於一切之上,即使付出巨大生命代價和遭受國際譴責也在所不惜。
戒嚴部隊進城受阻與初期衝突
在最終鎮壓之前,1989年5月20日李鵬總理正式宣布戒嚴後,部隊開始向北京進發 3。5月21日,七名解放軍退役將軍,包括前國防部長張愛萍,聯名簽署了一封抗議信,反對對學生示威者使用武力。他們強調「人民軍隊是屬於人民的軍隊,不能同人民對立,更不能殺死人民,絕對不能向人民開槍,絕對不能製造流血事件」,敦促軍隊不要進城 3。
從5月19日開始,第27軍、第38軍和第63軍等部隊率先抵達北京。然而,由於戒嚴令內容洩露,學生和市民在北京遠郊組織起來,設置路障,導致大量軍事車隊受阻 3。在這一初期階段,受阻部隊與市民之間的關係基本保持和平,一些市民甚至向士兵提供食物和水,這反映了當時普遍認為軍隊不會傷害自己人民的信念 3。
然而,也發生了零星衝突,其中最著名的是豐台區大井路段的「大井事件」,第38集團軍部隊前進受阻,導致百餘名軍人、11名學生和12-13名群眾受傷,一名軍人死亡 3。到5月24日,面對廣泛的平民抵抗,解放軍戒嚴部隊暫時撤出北京市主要城區 3。政府利用這一時期鞏固部隊,向駐紮在北京郊區的戒嚴部隊發送「慰問信」,並進行密集的「思想灌輸」,以確保部隊在即將到來的最終行動中的忠誠和決心 3。
部隊最初遭到市民和學生的阻攔,這表明了民眾的強烈抵抗以及軍隊不會傷害自己人民的普遍信念。退役將軍的抗議信進一步顯示了軍隊內部對武力鎮壓的異議,表明使用武力的決定並非得到普遍支持,甚至面臨高級將領的道德反對。然而,隨後的撤退和「思想灌輸」凸顯了黨在重新確立控制和為即將到來的鎮壓準備部隊方面的無情效率,系統性地壓制了公眾情緒和軍隊內部異議。這種初期階段的軍事部署,揭示了公眾對鎮壓的強烈反對以及軍隊內部部分人員的道德困境。然而,黨戰略性地撤退並隨後對部隊進行密集的意識形態再教育,是克服這些障礙的關鍵,這表明黨在確保絕對服從和忠誠後,有能力採取經過計算的、無情的行動。這一時期也揭示了黨對心理控制的理解,以及其在採取最終暴力解決方案之前,確保軍隊忠誠的堅定決心。這也凸顯了和平解決危機的悲劇性錯失,因為市民與士兵之間短暫的相對和平互動被黨領導層系統性地瓦解。
1989年6月3日至4日清場行動詳述
清場決策與通告發布
6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做出最終清場決定,再次調集約20萬戒嚴部隊進入北京 1。下午4時,楊尚昆、李鵬、喬石和姚依林召開了一次關鍵的軍政會議。會議期間,學生運動被明確定性為「反革命暴亂」,並決定當晚採取行動。周衣冰被任命統一指揮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迅速開進天安門廣場 1。
從當晚6時30分開始,戒嚴部隊透過廣播器、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發布緊急通告。這些通告宣布,首都的「反革命暴亂」將於當晚9時起平息,部隊預計於6月4日凌晨1時抵達天安門廣場,並於凌晨6時完成清場。通告明確警告,部隊開進途中,任何阻攔都將採取「自衛措施和一切手段予以排除」 1。整個夜晚,李鵬、楊尚昆和劉華清等高級官員在中南海坐鎮指揮,並反覆廣播「緊急通告」,敦促市民不要上街,不要前往天安門廣場,警告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一切後果由自己負責 1。
大綱中提供的詳細時間線(下午4點會議、下午6點半發布通告、晚上9點開始行動、凌晨1點抵達、凌晨6點完成清場)1,清楚地表明軍事行動是經過精心策劃和協調的,而非自發或被動的反應。關於使用「自衛措施和一切手段予以排除」的明確警告 1,毫不含糊地表明了對任何抵抗使用致命武力的意圖,這顯示出一種經過計算的決定,即優先考慮迅速、果斷的行動,而非將傷亡降至最低。這種預先宣布的策略旨在阻止參與者,並使即將發生的暴力合法化。
木樨地衝突:血腥之夜的開端
部隊進城的消息傳開後,學生和市民開始聚集在木樨地,這是天安門廣場以西約五公里的一個關鍵地點,也是軍隊進入市中心的必經之路。他們試圖阻截前進的部隊 1。示威者迅速搭建了臨時路障,使用了三輛無軌電車、水泥磚以及卡車和三輪車 1。
晚上9時30分左右,第38集團軍下轄的第112師、第113師和炮兵旅從軍事博物館出發,向天安門廣場推進。先頭部隊抵達木樨地並首先發射催淚彈,試圖驅散人群 1。面對示威者投擲磚塊和石頭的持續強烈抵抗,先頭部隊開始裝備槍枝並鳴槍示警。然而,他們仍然遭到石塊攻擊 1。
晚上9時55分左右,第38集團軍第112師的裝甲車隊在受阻後,於復興門與主力部隊會合。裝甲車隨後開始向示威者前方約50米處的地面實彈掃射。密集的槍聲響起,現場陷入混亂,有人中彈倒下 1。大約十分鐘後,戒嚴部隊已穿過木樨地橋,抵達北京地鐵木樨地站一帶,位於部長樓22號和27號之間 1。
示威者撤退到大街兩側的街心花園和樓房之間,以樹叢和建築物為掩護,繼續呼喊口號並投擲石頭。士兵們推開電車、清除路障,並開槍還擊。據稱,哪裡有人喊「法西斯」或扔石頭,部隊就會向哪裡掃射,導致約百名民眾倒在血泊中,被送往復興醫院 1。
晚上11時許,手持步槍的士兵、裝甲車和軍用卡車列隊向天安門方向駛去。期間,一些市民焚燒了三輛電車,試圖阻截後續部隊 1。復興門外大街兩旁大樓的居民探頭痛罵並扔東西攻擊,戒嚴部隊陸續開火還擊。從木樨地到全國總工會約500米的路段,兩旁建築物布滿大量彈痕 1。令人痛心的是,部長樓22號和24號共有三人被槍殺,其中包括宋汝棼的女婿尹敬,他因開燈被子彈擊中頭部死亡 1。僅木樨地衝突就造成至少3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1。
木樨地的詳細時間順序,明確表明暴力事件發生在天安門廣場之外,且比廣場清場早了數小時。從催淚彈到鳴槍示警,再到直接向人群實彈射擊,即使是針對投擲石塊的人,都清晰地揭示了使用致命武力突破抵抗的明確且不斷升級的意圖。對建築物上彈孔的明確提及,以及尹敬這樣無辜旁觀者的死亡,凸顯了射擊的無差別性質,其範圍超出了與抗議者的直接對抗。木樨地是最初發生激烈流血事件的主要地點,這表明鎮壓行動不僅限於抗議活動的象徵性中心,還包括在關鍵通道上與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直接的、致命的交戰。這直接駁斥了任何聲稱軍隊「極端克制」的官方敘事,並為整個行動奠定了殘酷的基調。
天安門廣場的進駐與圍困
6月3日晚11時32分,第一輛裝甲車(322號)從正陽門東側成功駛入天安門廣場,繞行兩圈後被示威者攔截。車長李勃下車與學生領袖談判,避免了車輛被焚毀 1。約12時許,另一輛裝甲車(339號)從西長安街高速駛入廣場,在被投擲汽油彈和磚塊後,最終因發動機熄火而被乘員遺棄 1。12時20分,003號裝甲指揮車衝入廣場,被示威者包圍並焚毀,受傷乘員隨後被學生帶上一輛巴士保護 1。
到6月4日凌晨1時,儘管此前發生了衝突,天安門廣場上仍有數萬名學生和市民 1。從凌晨1時25分開始,空降第15軍先頭部隊抵達天安門廣場南端。凌晨1時30分,第38集團軍主力部隊抵達並集結在廣場北部天安門城樓前。從此時起,第38集團軍和第15空降軍開始向空中鳴槍示警,驅趕抗議民眾 1。與此同時,北京市政府和戒嚴部隊再次發出《緊急通告》,促使數萬市民和部分學生開始離開廣場 1。凌晨1時50分左右,幾名示威者駕駛一輛裝載汽油桶的公共汽車駛向天安門城樓,試圖點燃軍用卡車,但當場被戒嚴部隊抓獲 1。
軍隊進入和控制廣場的策略不僅包括直接武力,還包括顯著的心理壓力。戒嚴部隊反覆廣播緊急通告,並由兩支主要軍事部隊向空中鳴槍示警 1,這顯然是為了製造恐懼,並在最終直接攻擊前鼓勵自願疏散。不同軍事單位系統性地逐步包圍廣場,表明了一種有條不紊的方法,旨在隔離剩餘的抗議者,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在最終清場中需要直接面對的人數。軍隊控制廣場的方法是恐嚇和包圍的結合,旨在透過鼓勵自願撤離來減少廣場內部的直接對抗。這表明戰術上與木樨地所見的即時、殘酷的武力有所不同,暗示了對最終清場形象的控制意圖,儘管暴力在周邊地區持續發生。
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抉擇與清場
凌晨2時許,曾經聚集數十萬示威者的天安門廣場,只剩下幾千名學生和市民聚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 1。大量士兵駐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前門箭樓以北及毛澤東紀念堂以南的廣場上,人民大會堂內也有士兵待命 1。不久,建國門、東單方向傳來密集槍聲,許多示威者從廣場東北角跑向紀念碑。廣場西北角的「工自聯」指揮部也開始撤離 1。同時,歷史博物館北門外待命的士兵手持棍棒和衝鋒槍,衝向長安街,封鎖了長安街以東的路段 1。
身在廣場的侯德健回憶,起初以為士兵只用橡皮子彈和木棒,但到凌晨2時,兩位醫生和兩位學生趕來告知他們軍隊開真子彈。陳清華表示,他與李蘭菊目擊一名死者,死者的弟弟是一名中學生,知道哥哥過世後衝出廣場,說要跟軍人拼命 1。凌晨2時20分,軍隊開進廣場,施放催淚彈,部隊從廣場南面的前門向中央推進,沿途向高空發射照明彈,群眾向天安門廣場北面後退 1。凌晨2時30分,軍隊包圍了天安門廣場,將留守學生圍在中間,部隊停下待命 1。凌晨2時45分左右,上述中學生被抬回廣場急救,大腿動脈中槍,最後在廣場上流血不止而死。其後李蘭菊暈倒,被學生強行送到醫院,發現醫院到處都是死傷者 1。
約凌晨3時左右,封從德表示,約3000至5000名學生圍坐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周圍。此時絕食的侯德健、劉曉波、周舵、高新決定勸學生離開,並在廣播中說北京已在流血,足以喚醒人民,讚揚學生不畏死的精神。劉曉波等人發現有學生持有之前從軍隊搶來的槍枝,要求立即砸毀槍械,並命令學生必須堅持非暴力原則,否則解放軍就有理由向學生開槍 1。
3時45分左右,侯德健、劉曉波等人坐著救護車從紀念碑那邊過來,舉著雙手要求談判,部隊派出一名團政委與他們接觸。侯德健等人表示願意帶領廣場上的學生撤出,要求解放軍不要開槍,並讓他們組織隊伍撤離。團政委隨即回去匯報 1。
凌晨4時正,廣場上全部關燈,這是即將開始清場的信號 1。戒嚴部隊發出廣播,呼籲市民不要再燒垃圾,不要再加劇廣場的混亂。同時,人民大會堂內的尖刀營(穿著迷彩服)從東大門迅速出來搗毀高自聯指揮部 1。等候在馬路邊的侯德健等人拼命大叫,團政委回來告知總部同意他們的請求,要求他們立即帶領學生撤離廣場南口,時間有限,部隊不會開槍。侯等四人立即趕回去 1。
凌晨4時關燈時,廣場上陷入恐慌。封從德、侯德健憶述,當時學生正以「聲音方式」投票,想撤的人喊撤退,想留的人喊留,兩邊聲音旗鼓相當。考慮到喊撤退的人可能不敢高聲呼叫,學生領袖認為想撤退的人更多,封從德宣布離開 1。戒嚴部隊指揮部同時播放「清場通知」:「現在開始清場,同意同學們撤離廣場的呼籲。」此時,紀念碑上的學生用被子、木棍、帆布等物點起了幾堆篝火,人群一起高唱《國際歌》 1。
當時離開的狀況陷入極度混亂,大批戒嚴軍手持衝鋒槍指向紀念碑。尖刀營衝上紀念碑,搗毀位於紀念碑最上層東南角的高自聯指揮部。佔領高自聯指揮部後,尖刀營戰士用短點射打掉高自聯的高音喇叭。示威學生憶述,當時一批手持木棍、電棒的武警和軍人衝上紀念碑的第二層、第三層,追打示威學生,不少學生被打至頭破血流,被迫向下層逃離 1。同時,大批坦克車和裝甲車由天安門衝向紀念碑,開始將廣場上數百個帳篷營幕撞毀碾平,並以火焰噴射器燒毀 1。
凌晨4時11分,中尉張旭東帶領8名戰士拆毀女神像,驅散試圖保護女神像的示威者。廣場的燈重新亮起。隨後,一輛裝甲車開過來,從被推倒的女神像上碾過 1。凌晨4時30分,清場時間到。廣場再次開燈,戒嚴部隊再次發出廣播說:「同學們,戒嚴部隊指揮部決定,現在清場。我們同意同學們的呼籲,請同學們立即撤離天安門廣場。戒嚴部隊指揮部,六月四日。」的重複廣播 1。同時,武警與戒嚴部隊組成人牆把廣場上的學生與群眾往南邊趕,不願離開的遭到軍警的毆打 1。
凌晨4時45分,示威學生已經開始撤退。在學生糾察隊手拉手的維護下,大批示威學生舉著校旗唱著《國際歌》撤離,期間不時喊「血腥鎮壓!」「打倒法西斯!」「土匪!土匪!」「畜生!」 1。凌晨5時20分,天色已明,大部分學生撤離廣場,只有約200名示威者不肯離去,坦克陣堵住了廣場的通道。這批人不斷高喊:「法西斯、法西斯!」「打倒法西斯!」的口號,戒嚴部隊反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並向天開槍鎮懾 1。約凌晨5時30分,清場過程基本結束 1。
關於天安門廣場內部流血事件的性質和規模,現有的資料呈現出看似矛盾的說法。儘管一些學生領袖(柴玲、吾爾開希)聲稱坦克直接碾壓學生,但其他在場的知名人物(侯德健、劉曉波、周舵)明確表示他們沒有目睹此類事件 1。然而,同一資料中的其他詳細描述證實,在紀念碑清場前和清場期間,確實發生了嚴重的暴力事件,包括一名中學生死於槍傷、學生遭到棍棒和電擊棒毆打、「尖刀營」搗毀指揮部以及坦克碾平帳篷。這表明,雖然一些在場證人可能對坦克大規模無差別碾壓學生的說法存在爭議,但從現有資料來看,廣場內部在清場過程中無疑發生了暴力事件,包括致命槍擊和殘酷毆打。因此,聲稱廣場清場完全「沒有流血」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儘管廣場內部暴力的規模和具體方式仍是證人之間爭議的焦點。
六部口事件與後續衝突
清晨時分,從廣場撤退的學生沿途受到示威市民的歡呼,示威者又在木樨地的要道重新設置路障,阻擋軍車,有人怒罵士兵,有人向軍車扔磚頭 1。
在清晨時分,當學生開始從天安門廣場撤退並進入西長安街時,六部口(距離黨政中樞機關約50米)發生了一起特別殘酷的事件。約6時15分,三輛坦克衝入撤退的學生隊伍,發射催淚彈,並據報導碾壓了許多學生。路邊有11人死亡,多人受傷。受害者之一方政,雙腿被坦克碾壓,後被送往北京積水潭醫院搶救 1。
廣場主要清場結束後,公眾的憤怒情緒依然存在。木樨地的示威者在主要幹道上重新設置路障,試圖阻礙軍車。一些人對士兵進行言語辱罵,另一些人則向軍車投擲磚塊 1。7時25分,一支裝甲車隊試圖透過木樨地大橋時,因路障受阻。一群示威者趁機向領頭的裝甲車內投擲催淚瓦斯,導致車組人員棄車撤入中聯部大院 1。
約10時,示威者開始焚燒停在木樨地街道上的裝甲車,數十輛軍車最終被焚毀。在一次戲劇性的升級中,一群示威者操作一輛繳獲的裝甲車(編號422),使用其高射機槍向一架正在空中指揮交通的米-8直升機射擊,試圖將其擊落 1。當天下午4時,復興醫院的太平間向公眾開放,數百人前來認領屍體。醫院外張貼了死者名單,復興醫院列出42人,附近的鐵路醫院公布23人,郵電醫院公布16人 1。
六部口事件至關重要,因為它表明暴力並未隨著天安門廣場的「清場」而停止。事實上,一些最廣泛報導和最殘酷的行為,例如坦克故意碾壓撤退學生,發生在廣場被控制之後。木樨地路障的重新設置和軍車被焚燒,表明即使面對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公眾的憤怒和抵抗仍在持續。醫院的傷亡名單提供了具體證據,儘管不完整,但足以證明死亡人數的規模,直接駁斥了任何聲稱傷亡人數極少的說法。天安門廣場的「清場」並非暴力的結束,而是更廣泛的、全市範圍鎮壓的一個階段。六部口事件尤其凸顯了軍隊對撤退手無寸鐵平民的持續侵略。公眾的持續抵抗和醫院報告的大量傷亡人數,強調了軍事行動在北京各地造成的巨大人員傷亡和廣泛的憤怒。廣場之外的事件,特別是六部口事件,對於理解暴力事件的全面範圍和殘酷性,以及駁斥任何「和平」或受控行動的說法至關重要。它們揭示了軍隊在全市範圍內鎮壓異議的決心,而不僅僅是在抗議活動的象徵性中心,以及對普通公民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傷亡人數與爭議
官方與外部估計的差異
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傷亡數字仍存在高度爭議,中國政府的官方報告與外部估計存在顯著差異 4。這種根本性的分歧是事件持續爭議的核心。
中國政府官方統計數字 4:
- 受傷人數: 報告稱超過6000名戒嚴部隊、武警和公安人員受傷。此外,超過3000名非軍事人員受傷。
- 死亡人數: 報告稱數十名戒嚴部隊、武警和公安人員死亡。超過200名非軍事人員死亡,其中包括來自北京大學的42名學生和6名教職員工,以及來自北京工業系統的43名工人。
外部估計與爭議 4:
- 受傷人數: 外部來源估計受傷人數在7000至10000之間。
- 死亡人數: 外部估計的死亡人數差異很大,從約20人到近10000人不等。
- 一份報告顯示15人死亡,6000人受傷。
- 一份解密的英國外交電報估計約有10000名平民死亡。
- 《時代》雜誌1990年6月4日的一篇文章質疑「到底死了多少人?天安門廣場的死亡人數。」這表明爭議的早期和持續性。
- 來自北京13家醫院的名單顯示了不同的傷亡數字,提供了具體但零碎的死亡和受傷證據。
- 2006年6月,一份「六四受害者」的綜合名單被編制,反映了記錄人員傷亡的持續努力。
- 車輛損壞: 外部報告還指出軍隊遭受了重大物質損失,包括:1000輛軍車被毀,約60輛裝甲車被毀,超過30輛警車被毀,以及120輛其他車輛被毀 4。
中國紅十字會當時據報向外國媒體透露,死亡人數高達260人 。然而,「天安門母親」等人權組織認為死亡人數超過一千人 。中國政府繼續否認這些更高的數字 。
中國官方數字(數十名軍人死亡,200多名非軍人死亡)與外部估計(高達10000名平民死亡)之間的巨大差異,不單是統計上的分歧,更代表著深刻的政治立場和對歷史敘事的刻意控制。政府持續低報的數字旨在最大限度地減輕鎮壓的殘酷性並為其行動辯護,而外部估計,特別是英國電報中提到的10000人,則凸顯了極端的暴力和人員傷亡。外部報告中提及的軍車受損情況,也暗示了公眾抵抗和混亂的程度,這與官方簡單、受控的「平息」敘事相矛盾。傷亡數字或許是六四事件中最具爭議的方面,直接反映了對立的敘事。巨大的差異凸顯了中國政府持續控制歷史記錄的努力,以及國際社會查明真相的艱難。更高的外部估計,由零碎的醫院記錄和證人證詞支持,表明實際的人員傷亡遠超官方承認的數字,使該事件成為國家暴力的象徵。關於傷亡數字的持續爭議是中國政府嚴格資訊控制和壓制的直接後果。它阻礙了受害者家屬獲得真相,阻礙了對歷史的全面記錄,並使事件的敏感性和禁忌性持續存在,導致在中國大陸無法進行公開討論。
特定事件的傷亡報告與爭議點
木樨地衝突: 報告顯示,木樨地衝突造成至少3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4。事件後進行的官方調查並未披露實際開火時間或傷亡人數,時任北京市市長陳希同曾爭議性地表示部隊行動「極端克制」 4。
彈藥使用: 第39集團軍第116師高炮營的李曉明提供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敘述,他表示,他們營約一千名士兵中,開火的不到三分之一,但街道上布滿了彈孔和血跡。他估計僅他所在的部隊就殺死了300-400人,平均每三名開火的士兵就造成一人死亡 4。著名軍醫蔣彥永認為,解放軍在6月3日至4日的清場行動中使用了達姆彈射擊學生和平民。然而,有資料指出,56式/AK47突擊步槍使用的7.62×39毫米子彈沒有達姆彈類型,使用達姆彈會導致槍管炸裂 4。
天安門廣場清場: 即使在學生領袖之間,關於天安門廣場內部流血事件的說法也存在爭議。柴玲和吾爾開希聲稱坦克直接碾壓了學生。然而,當時在場的侯德健、劉曉波和周舵表示,他們沒有目睹坦克碾壓學生或撤退人群的情況 4。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和王丹(當時不在廣場)則表示,廣場內部可能發生了小規模流血事件,但主要的衝突發生在廣場之外的木樨地、復興門、六部口和建國門等地區 4。
六部口事件: 約6時15分,當學生從天安門廣場撤退至西長安街時,三輛坦克衝入六部口,發射催淚彈並碾壓了許多學生。路邊有11人死亡,多人受傷。受害者之一方政,雙腿被坦克碾壓 4。
這些特定事件的傷亡報告和爭議點突顯了事件真相的複雜性和碎片化。官方調查未能披露木樨地衝突的詳細傷亡數據,並聲稱部隊「極端克制」,這與目擊者和外部報告形成鮮明對比。李曉明的證詞揭示了部隊開火的強度和潛在的巨大傷亡,而關於達姆彈使用的爭議則反映了對軍事行動性質的深刻質疑。對於天安門廣場內部流血事件的說法不一,特別是關於坦克碾壓學生的爭議,表明即使是親歷者,其記憶和敘述也可能因個人位置、視角和創傷經歷而有所不同。這些爭議點共同表明,要建立一個完全統一的、無可爭議的歷史記錄是極其困難的,尤其是在資訊受到嚴格控制和政治敏感性極高的情况下。這些分歧不單是事實層面的,更是對事件敘事權和歷史解釋權的爭奪。
國內外反應與長期影響
國內影響與資訊控制
六四事件後,中國國內立即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措施。6月4日上午,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部向全世界播報了「最悲慘的事件」 3。《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張寶林縮減後的特稿《北京這一夜》,記錄了軍隊開槍和人員傷亡 3。傍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主持人杜憲和張宏民身著黑衣,語速緩慢地播報新華社消息,這種非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傳遞了其內心的抗議 3。
然而,這種短暫的媒體抗議很快被壓制。據統計,4月16日至6月25日,中國公安機關共抓獲各類人犯11013名,並收繳了大量槍枝、子彈、凶器和「反動印刷品」 3。1989年9月5日,北京市清查領導小組發布了《關於對在動亂和反革命暴亂期間參加非法遊行等問題的若干處理意見》,提出「對一般參加者從寬,對指揮、策劃、組織者從嚴」的處理原則 3。
鎮壓後,中國國家教委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新生實施了長達一年的軍訓,當年及之後數年入學學生的學制延長為五年。《紐約時報》認為這次軍訓的目的是灌輸思想 3。軍隊內部也進行了人事調整,估計有3500名解放軍軍官因不服從命令而面臨軍事法庭審判。第38軍前軍長徐勤先將軍因拒絕執行戒嚴,被開除黨籍、軍籍,並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3。而在清場中執行任務最積極的部隊和將領則受到了獎勵、表彰與升職,例如劉華清、遲浩田、梁光烈、艾虎生 3。
六四事件導致中國國內資訊控制的全面收緊,該事件成為一個「暗語」和「禁忌」,公開討論變得不可能 。這種壓制不僅體現在媒體審查和對異議者的逮捕上,還透過對教育體系的改造(如大學生軍訓)和軍隊內部的整肅,旨在從根本上消除任何異議的萌芽,並確保黨對社會各個層面的絕對控制。這種政策導致了集體記憶的扭曲和壓制,使得一代人成為「失語者、沉默者」 。這種壓制異議和控制敘事的策略,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使得中國在政治改革方面停滯不前,並加劇了社會深層矛盾。
國際譴責與外交後果
六四事件鎮壓後,中國政府受到了西方各國政府和媒體的嚴厲譴責,批評主要來自歐洲、北美、澳大利亞、東亞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 5。外交上,西方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決裂,有些甚至考慮過與中華民國復交 5。只有貝里斯等少數國家徹底斷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並與中華民國建交(除貝里斯尚未復交以外,其餘斷交的國家後來均恢復了外交關係) 5。當時在歐美、中東和亞洲的大批中國留學生都參與了許多城市的抗議活動,反對中國政府的軍事鎮壓手段 5。
各國反應具體如下:
- 美國: 6月5日,喬治·布什總統宣布暫停向中國出售武器、暫停兩國軍事互訪、重新研究中國留美學生延期逗留申請、透過紅十字會向中國傷者提供醫療援助,並檢討雙邊關係的其他事宜 5。
- 英國: 6月7日起,鏡報集團停止在歐洲出版中國官方英文版報紙《中國日報》。外交大臣傑佛瑞·豪於6月13日表示,事件並未使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失效。6月17日,英國宣布推遲原定於7月舉行的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第十三次會議 5。
- 奧地利: 6月5日,總統、總理、外交部長相繼發表談話,對北京事件「極為震驚」,要求中國領導人立即停止動用軍隊。外交部召見中國駐奧大使,轉交抗議,並取消了歡迎中國司法部長蔡誠的活動 5。
- 芬蘭: 6月5日,芬蘭共產黨主席譴責屠城 5。
- 荷蘭: 6月6日,荷蘭外交部宣布凍結荷中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 5。
- 丹麥: 6月7日,丹麥政府取消了對中國發放10億丹麥克朗(約1.5億美元)的出口貸款及援款 5。
- 瑞典: 6月5日取消了國防大臣的北京訪問,並取消了李先念對瑞典的訪問。6月8日,瑞典外交部凍結了對中國的援助 5。
- 南斯拉夫: 6月8日,南斯拉夫外交部長指出「經濟開放及其後果之間的衝突已經影響中國社會政治趨勢」,並認為中國事態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其國際關係 5。
值得注意的是,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東德政府,在天安門事件中表態支持中國武力鎮壓,並派高層代表訪問中國表達祝賀 6。這反映了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意識形態團結,以及對「反動勢力」的共同警惕。然而,東德民眾對此感到氣憤,並將其政府的鎮壓行為視為「中國解決方案」,最終在幾個月後推翻了東德政府,這諷刺性地證明了暴力鎮壓並不能長久維持政權 6。
六四事件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導致了一段時期的外交孤立和西方國家的制裁。然而,一些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選擇支持中國的鎮壓行動,這揭示了當時國際政治中存在的意識形態分歧。這種全球性的反應,不僅塑造了中國此後的外交政策,也影響了國際社會對威權政權的認知和應對方式。
長期影響與遺產
六四事件的鎮壓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在中國,對該事件的討論至今仍是禁忌,資訊被嚴格審查,相關內容在互聯網上被屏蔽 。這種持續的資訊控制,使得事件的真相難以被廣泛知曉,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導致集體記憶的缺失和扭曲。許多抗爭者在嚴密的囚禁中孤獨死去,或在異國他鄉生活,這使得事件的受害者難以得到公正和安息 。
然而,六四事件的精神並未完全消逝。一些參與者和流亡者,如長平,認為即使無法獲勝,抗爭仍然有意義,這成為他們人生的信條 。香港在過去曾是保存六四集體記憶的重要基地,每年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燭光晚會是重要的紀念活動 。然而,隨著香港政治環境的變化,這種公開紀念的機會也已失去 。
台灣陸委會表示,中共當局掩蓋事實,扭曲污衊「六四事件」真相,並稱當年的屠殺是「正確決策」,這證明其「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天大的謊言 。陸委會呼籲中共當局應正視歷史錯誤、早日真誠道歉、平反六四,並強調台灣將繼續為中國大陸民主化指引方向 。
六四事件的遺產是複雜而沉重的。它不單是國家暴力鎮壓公民運動的悲劇性案例,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此後的政治走向,使其在經濟上持續開放的同時,政治上卻日益收緊。事件的持續禁忌和資訊壓制,使得歷史真相難以被全面揭示,也阻礙了中國社會對自身歷史的深刻反思。然而,事件所代表的對自由、民主和人權的追求,在海內外依然存在,並持續影響著對中國政治未來的討論。
結論
1989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是一場複雜而悲劇性的歷史事件,其核心是中共領導層與尋求政治改革的學生和市民之間的深刻衝突。事件的爆發源於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和思想活力,以及胡耀邦逝世所激發的廣泛悼念和民主訴求。然而,中共高層內部的分歧以及最終由鄧小平主導的強硬派的勝利,導致了戒嚴令的頒布和大規模軍事力量的部署。
清場行動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從6月3日晚間開始,從木樨地等北京周邊地區向天安門廣場逐步推進,伴隨著殘酷的武力鎮壓。木樨地和六部口等地的衝突,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其暴力程度遠超廣場內部的清場。關於傷亡人數的爭議,尤其是官方與外部估計的巨大差異,凸顯了事件真相的政治敏感性和資訊控制的嚴酷性。
六四事件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國內,它導致了對異議的嚴厲鎮壓和資訊控制的全面收緊,塑造了此後中國政治的威權走向。在國際上,事件引發了廣泛譴責和外交制裁,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但也揭示了國際社會在應對威權政權時的複雜性和分歧。
儘管事件已被官方定性並長期壓制,但其歷史意義和對自由民主的追求,在海內外仍未被遺忘。六四事件的遺產提醒著人們,歷史真相的揭示和對人權的尊重,對於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解至關重要。
引用的著作
- 六四清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维基百科 - Wikipedia, 檢索日期:6月 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D%E5%9B%9B%E6%B8%85%E5%9C%BA
- 對於六四事件的反應- 維基百科, 檢索日期:6月 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F%B9%E4%BA%8E%E5%85%AD%E5%9B%9B%E4%BA%8B%E4%BB%B6%E7%9A%84%E5%8F%8D%E5%BA%94
- 六四天安門事件概述| 兩岸| 中央社CNA, 檢索日期:6月 5, 2025,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1904155005.aspx
- 影/36年前的今天!回顧六四天安門事件始末 - Yahoo奇摩新聞, 檢索日期:6月 5, 2025, https://tw.news.yahoo.com/36%E5%B9%B4%E5%89%8D%E7%9A%84%E4%BB%8A%E5%A4%A9-%E5%9B%9E%E9%A1%A7%E5%85%AD%E5%9B%9B%E5%A4%A9%E5%AE%89%E9%96%80%E4%BA%8B%E4%BB%B6%E5%A7%8B%E6%9C%AB-095747681.html
- 東德支持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5 個月後便嚐到了垮台的惡果, 檢索日期:6月 5, 2025,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575
- 中共必須平反「六四事件」、真誠悔過,積極推動民主改革 - 大陸委員會, 檢索日期:6月 5, 2025, 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sms=2B7F1AE4AC63A181&s=1E917AC048251B2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