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臺灣在地文化與語言所面臨的侵蝕危機,並提出一套全面的預防與復振策略。臺灣擁有豐富多元的語言面貌,包括臺灣閩南語、客語、多種原住民族語,以及作為國家語言的臺灣華語,這些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承載獨特知識體系、文化視野與價值觀的載體。然而,歷史政策、社會經濟變遷及外部語言影響等多重機制,正加速這些在地語言的流失。
語言侵蝕的影響深遠,不僅導致文化標誌的消逝、世代間溝通的隔閡,更在認知發展、人際互動及自我認同層面造成負面衝擊。例如,詞彙量的縮減可能直接阻礙高階認知能力的發展。儘管《國家語言發展法》的頒布為語言保存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法律框架的建立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政策轉化為日常生活中鮮活的語言實踐。
本報告建議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政策優化、強化代際傳承、提升媒體與公共領域的在地語言能見度、培養語言意識與自豪感,以及善用科技進行語言保存與學習。透過這些具體且相互連結的行動,期能扭轉語言流失的趨勢,確保臺灣獨特的語言與文化資產得以永續發展,為後代子孫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並持續豐富臺灣的國家認同、智識活力與社會凝聚力。
1. 前言:捍衛臺灣文化與語言遺產的必要性
1.1 定義臺灣多元的在地語言與文化
臺灣是一個語言與文化高度多元的島嶼,其豐富的語言景觀由多種漢語系語言(如臺灣閩南語、客語)與眾多南島語系原住民族語共同構成,並與作為國家語言的臺灣華語並存
1.2 理解語言與文化侵蝕:一種批判性的視角
語言侵蝕指的是一種語言的活力與使用率下降的現象,這往往導致語言轉移,甚至在嚴重情況下造成語言瀕危或滅絕。這種過程很少是孤立發生的,它與文化侵蝕緊密相連,即傳統習俗、知識與社會結構的弱化或消失
2. 侵蝕機制:分析臺灣的語言轉移現象
2.1 推動語言變遷的歷史與社會政治因素
語言轉移在臺灣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其根源可追溯至一系列歷史與社會政治因素。
戰後語言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了長期的「國語運動」,將華語置於優先地位,並積極壓制在地語言。這些在地語言被貶稱為「方言」,並被視為阻礙國家統一的因素
這種單一、由上而下的國家認同建構方式,特別是涉及語言壓制時,可能導致內部文化的分裂與獨特遺產的喪失,而非真正統一且豐富的國家認同。這種「統一」可能僅是表面上的,掩蓋了更深層次的文化損失。
殖民遺緒
日本殖民統治長達五十年,也對臺灣的語言景觀留下了深刻印記。日語曾是官方語言,透過借詞與文化概念對在地語言產生影響
社會經濟壓力與都市化
從鄉村地區向華語主導的都市中心遷移,進一步加速了語言轉移,因為家庭在新的環境中失去了在地語言的使用場域
都市地區的「主導地位」不僅體現在人口數量上,更在於其所代表的社會與經濟實用性。都市環境通常優先使用主流語言於教育、就業與公共服務,這無形中貶低了在地語言在向上流動中的價值。這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經濟機會與語言同化緊密相連,使得在地語言在缺乏明確且強力的反制措施下,難以在這些新環境中蓬勃發展。經濟移民的「無形之手」即使沒有直接的壓制,也推動了語言轉移。
2.2 臺灣華語的演變:語音與語法變遷
臺灣華語並非僅是帶有口音的「標準」華語,它是一個獨特的變體,深受臺灣閩南語、客語、其他在地語言,以及日語與英語的影響
語音變遷(「去捲舌化」與元音變化)
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去捲舌化」,即捲舌音聲母(ㄓ、ㄔ、ㄕ、ㄖ)常被發音為非捲舌的齒齦音(ㄗ、ㄘ、ㄙ)
語法特徵(受閩南語影響)
「有」字句: 臺灣華語的一個獨特語法特徵是「有」後接動詞,表示動作完成或經驗,這與閩南語「有」的用法相似
。例如:「我有吃飯了」。語氣詞與助動詞: 句末語氣詞如「啦」、「嘛」、「耶」、「喔」、「欸」、「吼」的使用頻率高且帶有獨特語調
。這些語氣詞常具有細緻的情感或語用功能。「在」作狀態/目的標記: 受閩南語「teh」的影響,「在」可用於表示目的或狀態,例如:「舒跑是運動的時候在喝的」
。「會/不會」用於狀態動詞: 受閩南語「e/be」的影響,用於狀態動詞的疑問、回答或否定句中
。「不行」作助動詞: 受閩南語「be tang」與「be sai」的影響,作為助動詞表示「不能」或「不允許」
。「來去」作雙重助動詞: 受閩南語「lai-khi」的影響,用於表示即將開始或正在進行的動作
。
下表呈現了臺灣華語與標準華語在語音與語法上的一些關鍵差異,這些差異凸顯了在地語言對臺灣華語的影響,彰顯了其獨特的在地特色:
表一:臺灣華語與標準華語的語音與語法特徵比較
特徵 | 標準華語形式/用法 | 臺灣華語形式/用法 | 範例 | 影響來源 |
捲舌音 | ㄓ, ㄔ, ㄕ, ㄖ (捲舌) | ㄗ, ㄘ, ㄙ, ㄗ (非捲舌) | 「出入」/ʈ͡ʂʰu.ʐu/ vs. 「粗路」/t͡sʰu.lu/ | 臺灣閩南語、客語 |
輕聲 | 頻繁使用,改變原調 | 較少使用,多數音節保留原調 | 「時候」的「候」讀輕聲 vs. 讀原調 | 臺灣閩南語 |
零聲母 | 多弱化為子音 [j], [w] | 多以聲門塞音 [ʔ] 發音 | 「夜」/jɛ/ vs. 「夜」/ʔi̯e/ | 臺灣閩南語 |
元音 [f]/[x] | 唇齒音 [f], [x] | 多發為喉音 [h] | 「舒服」/ʂu.fu/ vs. 「蘇胡」/su.hu/ | 臺灣閩南語 |
元音 [uən] | [uən] | [un] | 「昏」/xun/ vs. 「混」/hun/ | 臺灣閩南語 |
元音 [uei] | [uei] | [ui] | 「水」/ʂuei/ vs. 「水」/sui/ | 臺灣閩南語 |
元音 [iou] | [iou] | [iu] | 「優」/iou/ vs. 「優」/iu/ | 臺灣閩南語 |
元音 [iɛ] | [iɛ] | [ɛ] (i音脫落) | 「謝」/ɕiɛ/ vs. 「謝」/sɛ/ | 日語 |
「有」+動詞 | 多表示「擁有」名詞 | 表示動作完成或經驗 | 「我有吃飯了」 (我吃過飯了) | 臺灣閩南語 |
句末語氣詞 | 較少,語氣功能較單一 | 頻繁使用「啦」、「嘛」、「耶」、「喔」、「欸」、「吼」等 | 「你是剛從美國回來齁?」 | 臺灣閩南語 |
「在」作狀態/目的 | 主要表示位置 | 可表示用途或目的 | 「舒跑是運動的時候在喝的」 | 臺灣閩南語 |
「會/不會」用於狀態動詞 | 較少此用法 | 頻繁用於狀態動詞的問答與否定 | 「這件衣服會不會貴啊?」 (這件衣服貴不貴?) | 臺灣閩南語 |
2.3 詞彙動態:借用、語義轉變與在地詞彙的衝擊
詞彙是語言最直接的文化載體,臺灣華語的詞彙動態展現了其獨特的發展軌跡。
兩岸詞彙差異
儘管兩岸華語詞彙存在高達85%的共通性,但由於歷史因素(如日本佔領)和各自獨立的語言演變,仍存在顯著差異
語義轉變(「異實同名」)
有些詞彙在兩岸形式相同,但意義卻截然不同。例如,「背書」在大陸意為「背誦書籍內容」,在臺灣則指「確認、支持」
臺灣閩南語對華語詞彙的影響
直接借用: 許多詞彙直接從閩南語進入華語,例如「奧步」(卑劣手段)和「撇步」(訣竅)
。語義擴展: 一些詞彙在華語中擴展出受閩南語影響的語義,例如「跑路」(潛逃)和「落漆」(表現不佳)
。新造詞: 受閩南語發音影響而創造的新詞,例如「凍蒜」(當選,源自閩南語「當選」的諧音)
。口語化與俗語: 許多閩南語俗語和口語表達融入華語,常涉及身體部位(如「胸坎骨」指有擔當)、特定職業(如「仙拼仙」指實力相當)或動植物(如「軟跤蝦」指沒本事的人,「歕雞頦」指吹牛)
。閩南語借詞如「靠夭」(抱怨)和「靠北」(抱怨)也常見於臺灣華語 。疊字模式: 閩南語的疊字模式也影響了華語中疊字詞的用法,用於加強語氣或表示細小
。
日語與英語借詞
日語影響: 由於殖民歷史,許多日語詞彙直接或透過臺灣閩南語進入臺灣華語。例如「歐吉桑/歐巴桑」(年長男性/女性)、「便當」(午餐盒)、「瓦斯」(煤氣)、「阿給」(淡水小吃)、「運將」(司機)、「放送」(廣播)
。有些漢字詞彙在日語中獲得新義後,又被華語「回借」回來(如「學士」指大學畢業生) 。英語影響: 直接借用如「巴士」(公車)、「脫口秀」(談話節目)、「優格」(酸奶),以及中英夾雜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
網路流行語與流行文化
網路流行語和流行文化的迅速傳播進一步豐富了詞彙,有時創造新義或融合既有意義(如「Orz」、「死會」)
下表列舉了受在地語言及外部來源影響的臺灣華語詞彙,這些詞彙展現了臺灣語言的獨特性及其文化底蘊:
表二:受在地語言及外部來源影響的臺灣華語詞彙範例
臺灣華語詞彙 | 標準華語對應 (若有) | 原始意義/來源語言 | 影響語言/文化 | 語義/語用解釋 |
加值 | 充值 | Value-added | 英語 (透過日語或獨立發展) | 指儲值、充值 |
鳳梨 | 菠蘿 | Pineapple | 臺灣在地稱呼 | 指菠蘿 |
滑鼠 | 鼠標 | Mouse | 英語 | 指電腦滑鼠 |
窩心 | 委屈/貼心 | Heartwarming/Thoughtful | 臺灣閩南語 | 褒義,指溫暖、貼心 |
背書 | 背誦 | Endorse | 臺灣在地發展 | 指支持、確認 |
小姐 | 女性稱謂 | Miss/Young lady | 臺灣在地發展 | 普遍對女性的稱謂 |
奧步 | 卑劣手段 | 漚步 (Rotten step) | 臺灣閩南語 | 指卑劣、不光明的手段 |
撇步 | 訣竅/技巧 | 撇步 (Trick/Knack) | 臺灣閩南語 | 指獨特的技巧或方法 |
凍蒜 | 當選 | 當選 (Dòngxuǎn) | 臺灣閩南語 | 源自閩南語「當選」的諧音,指選舉獲勝 |
靠夭 | 抱怨/吵鬧 | 哭餓 (Khàu-iau) | 臺灣閩南語 | 抱怨、吵鬧的口語表達 |
靠北 | 抱怨/吵鬧 | 哭爸 (Khàu-pē) | 臺灣閩南語 | 抱怨、吵鬧的口語表達 |
歐吉桑 | 老先生/大叔 | おじさん (Ojisan) | 日語 | 對年長男性的稱呼 |
歐巴桑 | 老太太/大媽 | おばさん (Obasan) | 日語 | 對年長女性的稱呼 |
便當 | 盒飯 | 弁当 (Bentō) | 日語 | 指午餐盒 |
瓦斯 | 煤氣/天然氣 | ガス (Gasu) | 日語 (源自英語 Gas) | 指煤氣或天然氣 |
運將 | 司機 | 運ちゃん (Un-chan) | 日語 | 指計程車司機 |
放送 | 廣播/播送 | 放送 (Hōsō) | 日語 | 指廣播或播送 |
巴士 | 公共汽車 | Bus | 英語 | 指公車 |
脫口秀 | 脫口秀 | Talk Show | 英語 | 指單口喜劇或談話節目 |
優格 | 酸奶 | Yogurt | 英語 | 指優酪乳 |
Orz | 五體投地/無言 | 網路象形文字 | 網路文化 | 網路流行語,表示失意、佩服或無言 |
死會 | 有對象/已婚 | 民間互助會術語 | 臺灣在地發展 | 指某人已有交往對象或已婚 |
胸坎骨 | 有擔當 | 胸坎骨 (Hiong-khám-kut) | 臺灣閩南語 | 形容人有承擔能力、有骨氣 |
軟跤蝦 | 沒本事 | 軟跤蝦 (Nńg-kha-hê) | 臺灣閩南語 | 形容人沒能力、沒本事 |
歕雞頦 | 吹牛 | 歕雞頦 (Pûn-ke-khai) | 臺灣閩南語 | 形容人吹牛、誇大其詞 |
2.4 外部語言壓力及其在侵蝕中的作用
除了內部的語言變遷,外部語言的壓力也在加速在地語言的侵蝕。
中國大陸華語的主導地位
中國大陸媒體與網路內容(如社群媒體)的巨大流量與影響力,不斷引入新的詞彙與語言規範,可能對臺灣華語造成「同質化」的壓力
這種影響是一種「軟實力」的展現,它不是透過強制性的政策來推動語言轉移,而是透過文化消費與數位連結來使另一種語言的詞彙和使用模式顯得更「正常」或更「酷」。這對語言獨特性構成了更為微妙卻可能更具滲透性的威脅。它透過偏好與模仿而非公開的政策來侵蝕在地特徵,使其難以被識別和反制,因為它感覺像是「自然」的演變或選擇,而非外部強加。這需要從防禦性保存轉向積極推廣在地語言形式的價值與吸引力。
對「標準」與「非標準」的認知
臺灣華語被視為「不標準」的認知
代際與性別差異的轉變
年輕一代和女性傾向於更多地採用主流語言的特徵,這可能源於社會流動的渴望或對某些口音「溫柔」的感知
3. 侵蝕的深遠影響:認同、認知與社會
語言侵蝕的影響不僅限於語言本身,它對個人與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深遠的衝擊。
3.1 文化認同與傳承:語言與文化的命運交織
文化標誌的喪失
語言是文化認同的首要標誌。其侵蝕直接影響文化知識、價值觀與歷史記憶的傳承,因為這些往往嵌入在特定的語言結構與詞彙中
代際隔閡
在地語言的衰退在老一輩(通常流利使用在地語言)與年輕一代(可能主要使用華語)之間造成了溝通隔閡。這阻礙了口述傳統、家族歷史與社區敘事的直接傳承
臺灣認同的弱化
儘管「臺灣認同」日益提升,但這並未完全轉化為在地語言在家庭中的復興,尤其是在華語主導的地區。這表明國家認同可能與其多元在地形式的語言基礎存在潛在脫節
雖然人們可能「象徵性地」認同為「臺灣人」,但定義這種認同在更深層次、社區層面的「實質性」語言與文化實踐仍在流失。國家認同可能正建立在一個更抽象、政治或社會的基礎上,而非紮根於其豐富多元的語言遺產。為了真正的文化韌性,象徵性認同需要透過實質的、活生生的語言實踐來強化。否則,這種認同可能變得不夠紮實,更容易受到外部影響或內部碎片化的衝擊。
3.2 溝通風格與人際互動:失落與獲得的細微差異
溝通清晰度與細緻度的影響
豐富而細緻的詞彙對於精確有效的溝通至關重要,它能準確表達思想、情感與複雜概念
溝通中的文化細微差異
臺灣的溝通風格常強調禮貌、謙遜與間接性,使用「禮貌性模糊」或間接措辭來避免直接拒絕或異議
臺灣的溝通重視禮貌、謙遜與間接性,使用諸如「還好」等詞語
詞彙與自我認知
個人用來描述自己和他人的詞彙,會影響其自我認知、信念與幸福感
人際關係
詞彙選擇與語言表達顯著影響人際關係,塑造關係氛圍
3.3 詞彙減少對認知與發展的影響
詞彙作為認知的基礎
詞彙知識是基本口語能力、思維與推理的基礎
大腦發展與認知理解
強大的詞彙量有助於語言發展,幫助大腦建立書面與口語之間的連結,並促進大腦發展,特別是負責主動學習與理解詞義的區域
抽象思維與問題解決
豐富的詞彙能增強批判性思維、分析推理與問題解決等認知能力
強大的詞彙量與更好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功相關
情緒智商與幸福感
情緒詞彙與情緒智商、自我意識和情緒調節緊密相連
記憶與學習
詞彙習得是一個與年齡、正規教育和附帶學習相關的發展過程
「馬太效應」
早期詞彙差距可能隨著時間擴大,強勢讀者變得更強,而弱勢讀者則進一步落後
4. 當前保存工作:進展與不足評估
臺灣在語言保存方面已做出努力,但仍面臨挑戰。
4.1 法制框架:《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其執行
《國家語言發展法》於2019年頒布施行,從法律層面保障了臺灣多樣的自然語言,包括臺灣手語。這項立法旨在糾正過去單一的語言政策,促進文化平權
《國家語言發展法》提供了語言保存的法律保障和框架
4.2 教育措施:課程整合與師資培訓
該法案要求將國家語言納入各階段國民教育課程,並強化教材與師資培訓
4.3 社區復振:草根運動與數位資源
社區主導的倡議與草根運動在語言與文化保存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常側重於代際傳承與在地文化活動
5. 強化保存與復振的策略建議
為有效防止在地文化與語言的侵蝕,並促進其永續發展,本報告提出以下策略建議:
5.1 政策優化:全面性的語言保護與推廣
跨部會協調: 成立一個高層級的跨部會專案小組,賦予明確的職權與專屬資金,確保語言政策在教育、文化、原住民族事務與地方政府之間無縫協調與執行
。鼓勵使用而非僅學習: 制定超越課程要求的政策,積極鼓勵在地語言在公共與私人領域的日常使用,例如對使用在地語言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或推行公共表彰計畫。
語言影響評估: 對重大公共專案與政策實施強制性的語言影響評估,以確保其不會無意中導致語言侵蝕。
5.2 促進代際傳承:賦能家庭與社區
家庭語言計畫: 推動全國性的計畫,為父母與祖父母提供資源、培訓與支持,鼓勵其在家中使用在地語言,包括互動教材、故事工作坊與同儕支持網絡
。社區語言中心: 建立並資助社區語言中心,為各年齡層提供沉浸式環境,透過文化活動、傳統工藝與口述歷史專案促進代際互動
。青年參與: 開發吸引年輕一代的創新計畫,將在地語言與當代興趣結合,如遊戲、數位內容創作與流行音樂
。
5.3 媒體與公共領域參與:提升能見度與使用率
在地語言媒體內容: 大幅增加對所有媒體平台(電視、廣播、串流、Podcast)高品質在地語言內容的投資,包括旗艦劇集、紀錄片、兒童節目與新聞,使在地語言更具能見度、吸引力與相關性
。公共廣播服務: 規定公共廣播機構撥出大量時段播放在地語言節目,確保涵蓋多元的地區口音與方言
。數位存在與可近性: 支持開發使用者友善的在地語言輸入法、翻譯工具與數位辭典。推廣在地語言在政府網站、公共標誌與數位服務中的使用
。
5.4 培養語言意識與自豪感:教育與文化計畫
重視語言多樣性: 轉變公眾對在地語言「非標準」或「方言」的看法,使其被視為臺灣獨特文化遺產與認知豐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宣導應強調多語能力的認知益處 。文化沉浸計畫: 將語言學習與文化沉浸體驗結合,如傳統節慶、飲食文化與歷史導覽,以培養對語言更深層次的欣賞與連結
。提升「語言自信」: 鼓勵在地語言使用的自我肯定,應對文化中「過度謙遜」的傾向,並強調「自信是對其他人的尊重」
。
臺灣文化重視謙遜,有時導致「過度謙遜」或「自我貶低」,這可能損害自信心
5.5 善用科技進行語言文檔與學習
進階數位詞彙庫開發: 投資於精密的數位辭典與語言資料庫,捕捉在地語言的細微差異、地域變體與演變中的用法,包括其語音、語法與詞彙的特殊性
。AI驅動的學習工具: 開發並推廣AI驅動的語言學習應用程式,為在地語言提供個性化、互動式與語境豐富的學習體驗,並融入能提升自信與參與度的元素
。大數據語言學: 利用大數據與計算語言學分析語言趨勢、識別快速侵蝕的領域,並為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提供依據
。
6. 結論:為臺灣的語言與文化多樣性擘劃韌性未來
本報告詳盡闡述了導致臺灣在地語言與文化侵蝕的多重機制,從歷史壓制、社會經濟轉變,到外部語言主導地位的微妙壓力。這些深遠的影響不僅止於溝通層面,更觸及文化認同、人際互動與認知發展的核心。
儘管當前的保存工作,特別是法制框架的建立,提供了關鍵的基礎,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法律認可轉化為充滿活力的生活實踐。本報告所提出的策略建議,倡導一種全面、多管齊下的方法,整合政策優化、代際傳承、媒體參與與科技創新。
透過培養對臺灣獨特語言遺產的深刻欣賞,提升語言自信,並投資於易於近用且引人入勝的資源,我們不僅能夠防止進一步的侵蝕,更能為臺灣豐富的文化與語言多樣性擘劃一個韌性的未來。這不僅僅是保存的行動,更是對國家獨特認同、智識活力與社會凝聚力的投資。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