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簡報整合了來自Whoscall、電子商務時報、壹蘋新聞網、政治大學、期貨人雜誌以及維基百科等多方資料,旨在深入探討當前全球詐騙情勢、常見手法、受害族群、打擊詐騙的挑戰與策略,並提供實用的防範建議與心理支持資源。報告指出,全球詐騙活動在AI技術的助力下再度飆升,手法不斷進化,尤其以網路和簡訊詐騙最為猖獗。台灣面臨嚴峻的詐騙挑戰,個資外洩率高居亞洲第二,投資詐騙和社交工程詐騙日益普及。為有效遏止詐騙,公私部門需加強合作,運用AI科技、強化法律保障、並提升全民防詐意識。
主要發現
1. 全球詐騙情勢嚴峻且持續進化
詐騙量創新高: Whoscall 2024年報告顯示,全球詐騙活動在2021年疫情後達到高峰,隨後一度好轉,但在2024年,在「詐騙產業鏈與 AI 技術的助力」下,詐騙攻擊再次升溫。Whoscall 為全球用戶辨識了56億次陌生來電與簡訊,其中詐騙辨識量高達5.4億(包含8,725萬通疑似詐騙來電與4.5億封疑似詐騙簡訊)。
全球損失驚人: 根據全球反詐騙聯盟(GASA)數據,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一年間,「全球詐騙損失總額高達1.02兆美元(33兆元台幣)」,相較2021年的553億美元幾乎翻了18倍。GASA解釋此巨大增長部分歸因於其調查方式的改變,直接訪談消費者而非僅依賴執法單位通報,因為「詐騙案件當中大約僅有7%的案件會向警方或政府通報」。
亞洲詐騙活動激增: Whoscall報告指出,泰國、香港、菲律賓的詐騙增長速度非常快速,手法從傳統電話詐騙轉向低成本、高報酬的網路詐騙。
AI助長詐騙複雜化: AI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詐騙手法愈發多樣和複雜。「詐騙集團利用AI技術竄改影片和語音,模仿財經名人的聲音及影像,誘導投資人上當。」(電子商務時報)。
2. 台灣詐騙現狀與挑戰
詐騙金額創新高: 刑事警察局數據顯示,2023年台灣詐騙金額達88.78億元,創歷史新高(電子商務時報)。2024年1月至2月的詐騙財損金額更高達502億元,是五年前的11倍(獨立特派員)。
簡訊詐騙為主: 在台灣,簡訊詐騙仍是主流,占詐騙類型的9成。其中貸款詐騙高達80%,詐騙集團利用「免審核、免照會、快速放款」等話術誘騙受害者(Whoscall)。
個資外洩問題嚴重: 台灣的電話號碼外洩率高達62.4%,在亞洲僅次於馬來西亞(72.5%)。估計約1,000萬人曾遭個資外洩,這些資料可能被販售至詐騙集團(Whoscall)。
常見詐騙手法:
貸款詐騙: 「標榜『快速放款』,實則誘騙民眾提供個資。」(Whoscall)
交友詐騙: 「透過假戀愛關係或投資機會詐財。」(Whoscall)
冒名政府/企業詐騙: 「偽裝官方繳費通知或包裹詐騙。」(Whoscall)
投資詐騙: 網路釣魚攻擊偽裝企業或政府機構,「假借財經專家或股市名人的名義,標榜『穩賺不賠』,誘導投資。」(Whoscall)
異常短碼來電: 隨著「+886」國際電話語音警示的實施,變造號碼詐騙減少,但詐騙集團轉向使用異常短碼,這類來電已占詐騙電話的六成(Whoscall)。
詐騙車手年輕化: 獨立特派員報導指出,詐騙車手的年齡層逐年降低,甚至出現國中一年級的車手。車手是詐騙集團最底層且可輕易招募的斷點。
詐騙基地與地緣政治破口: 東南亞新型態網路詐欺已發展成複雜的全球黑色產業,詐欺犯罪集團可自由移轉各國。台灣因「被拒絕於聯合國體系之外」,導致聯合國相關組織無法與台灣合作查證,形成「一個中國、兩岸詐騙,三方不管,全球失靈」的現況(期貨人)。柬埔寨的「匯旺集團」(Huione Group)被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指控為主要洗錢金融機構,涉嫌金額至少240億美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非法網路洗錢市場」(期貨人)。
3. 受害族群分析
受害者數量以年輕族群最多: 依據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25年1月的統計,「詐欺被害成年人年齡層分佈最多的是18-30歲的1萬7204人」(期貨人)。
財損金額集中中高齡族群: 儘管年輕人受騙人數最多,但「損失最慘重的卻是51-60歲的族群,這個區間的財產損害總金額來到96.5億新臺幣」(期貨人)。平均個案財損最高的金額(217.64萬元)落在61-70歲的退休族群,其次是51-60歲的「初老族群」(期貨人)。
「老人詐欺」與「社交工程詐欺」: 中高齡族群成為詐騙主要目標,原因在於「社會孤離感增強以及認知能力不自覺地下降」,加上詐騙者利用人性弱點,「創造出符合被害人需要的虛假的情境,不論在求職、求友、求財方面,都能激發被害者的情緒」(期貨人)。許多受騙老人即使被勸導,也「不願清醒,因為他們不顧被騙,只求有人願意聽他們說話」(期貨人)。
4. 防範與打擊詐騙的策略與挑戰
法律應對與政策強化:
台灣行政院於2024年5月初通過「打詐新四法」,包括《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草案等,旨在強化網路廣告平台和金融業者的責任,加重詐欺刑責(電子商務時報)。
「打詐新法」讓銀行有更多法源依據去關心受害者,並能更快速返還受害者款項(獨立特派員)。
AI科技應用:
台北富邦銀行與刑事警察局合作開發的「鷹眼模型」,透過AI偵測專利技術,能迅速掌握金融交易中的詐騙樣態,進行標記與偵測警示帳戶,成功攔阻大量詐騙金額(電子商務時報)。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鼓勵金融業者導入數位身份驗證、AI和資料共享技術。目前全台灣的35家本國銀行共用一套AI預警模型(獨立特派員)。
Whoscall推出「詐騙訊息檢查」功能,用戶可截圖上傳疑似詐騙資訊,由AI即時分析判斷(Whoscall)。
公私協力打詐: 政府、企業、民間機構(如Whoscall、金融機構)的合作是防詐的關鍵。金融機構行員被鼓勵「勇於阻詐」,成為「詐騙最後一哩路的守門員」(獨立特派員)。
民眾防詐意識提升:
Whoscall建議民眾「不點擊來路不明的簡訊連結」、「不加入陌生LINE帳號/群組」、「確保貸款來源為合法金融機構」(Whoscall)。
針對個資外洩,建議「定期更換密碼,避免重複使用」、「審慎提供個資」、「使用Whoscall『個資外洩檢查』功能」(Whoscall)。
識別可疑連結,建議「使用Whoscall『網站檢查』功能」、「注意網址細節」、「別隨便點擊來歷不明的簡訊、Email連結」(Whoscall)。
對陌生來電,「先掛斷再查證」,不要輕易回撥或聽從指示(Whoscall)。
期貨人雜誌提出投資「三不與三要」:
三不:「不聽不明來源暴利訊息」、「不加陌生網路投資群組」、「不用保證獲利投資平台」。
三要:「要警覺」(問165)、「要查證」(向合法業者或165查證)、「要報警」(察覺詐欺立刻檢舉與報案)。
區塊鏈與虛擬資產詐騙: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抗審查、不可竄改」等特性雖然有利於資訊保存和言論自由,但也被詐騙集團利用,形成「浪漫陷阱」(政治大學)。
常見虛擬資產詐騙類型包括「龐氏騙局」(高額返利、快速回本)和「黑新平台」詐騙(針對幣圈新手)。彭少甫建議使用CoinMarketCap查詢是否為垃圾幣,並認明金管會「已完成洗錢防制法令尊循聲明」名單的台幣交易所(政治大學)。
提醒連網安全(取消小項目授權、再三確認網址、用小錢包先行嘗試、核對地址)和離線安全(私鑰手抄保存、判斷風險級別、保持更新、不要困在一城一池中負面螺旋)(政治大學)。
打擊詐騙面臨的挑戰:
警力不足與工作量大: 「查緝詐騙非常消耗精力與時間,風險高、壓力大、人手也不足」(獨立特派員)。
缺乏專責警力: 打詐多以任務編組而非正式法制化單位,需要足夠專業的專責警力進行金流分析、網路追查(獨立特派員)。
國際合作障礙: 詐騙集團首腦多在海外,發話地點演進為移動式機房,難以發現。跨國合作是關鍵,但國際間的治理缺口(如台灣被排除在聯合國體系外)成為挑戰(期貨人)。
5. 對受害者的心理支持
心理創傷普遍: 許多虛擬貨幣詐騙受害者會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傾訴,但詐騙「或多或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這也許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Chainvestigate)。
免費心理健康資源: 台灣提供多種免費心理健康資源:
通用資源: 張老師基金會(1980專線、Email、線上諮詢)、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線上諮詢)。
特定族群資源: 抱抱心身醫學 FarHugs「公益抱抱」服務(中低收入戶)、天主教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老朋友專線」(長者及照顧者)、衛生福利部男性關懷專線(男性)。
緊急支援: 安心專線(1925)、國際生命線台灣分會(1995)。
去汙名化: 「被詐騙並不是值得羞恥的事,該羞恥的是詐騙集團。」(Chainvestigate)
結論
全球詐騙活動在AI技術推波助瀾下,呈現快速增長和高度複雜化的趨勢,對個人財產和社會信任造成巨大威脅。台灣作為詐騙熱點之一,面臨個資外洩嚴重、簡訊詐騙氾濫、以及中高齡族群成為詐騙主要「大鯨魚」等挑戰。
要有效防堵詐騙,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
強化法律與執法: 落實「打詐新四法」,加重刑責,並建立專責警力,提升執法效率和專業度。
深化公私合作: 政府、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及民間團體應緊密協作,共享詐騙情報,共同開發與應用AI防詐工具。
提升全民防詐意識: 透過廣泛宣導,教育民眾識別最新詐騙手法,培養警覺心,並善用科技工具進行查證。
關注受害者心理健康: 提供多元且易於取得的心理支持資源,協助受害者走出陰影,去汙名化,鼓勵其尋求幫助。
加強國際合作: 鑑於詐騙集團的跨國特性,需克服地緣政治障礙,深化國際執法合作,打擊境外詐騙巢穴和洗錢網路。
唯有持續警惕,不斷完善防詐技術與手段,強化法律保障,並加強消費者教育,才能在這場防詐持久戰中取得勝利,保護民眾的財產安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