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引言:新聞播報與主持的演進與核心價值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媒體環境中,新聞播報與主持的角色已從單純的資訊傳遞者,轉變為具備多面向技能的專業溝通者。隨著數位化浪潮與人工智慧(AI)技術的興起,新聞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新聞播報與主持所需的關鍵能力,從自我表達、新聞點解說、訪綱撰寫,到新聞稿與SOT(Sound on Tape)製作、播報實務、連線技巧、說新聞練習,以及相關的實戰考驗與作業要求。報告將闡述這些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並分析其在實務操作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旨在為有志於此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全面的指引。
媒體產業的動態性質要求從業者不僅要精通傳統的播報與採訪技能,更需具備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和對倫理原則的堅守。成功的播報員與主持人必須能夠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精準地篩選、解讀並傳遞有價值的內容,同時在鏡頭前展現專業、自信與人性化的特質。
II. 新聞專業人士的基礎能力
A. 核心專業要求與倫理標準
新聞播報與主持工作對專業人士設有嚴格的門檻與道德規範。從業者必須具備廣泛的專業知識、卓越的語言能力、扎實的實務操作技能,以及創新傳播方法的能力
專業資格認證是進入此領域的重要一步,例如通過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並按規定註冊,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播音員主持人證》
在職業道德方面,新聞專業人士必須恪守職業操守,樹立健康向上的聲屏形象,自覺抵制低級趣味和不良風氣,積極傳播和弘揚先進文化
專業發展路徑通常是階梯式的,從初級播音員主持人逐步晉升。例如,取得二級播音員主持人職稱後,需累積一定年資和經驗才能晉升為一級,再到主任播音員主持人,最終達到播音指導級別
B. 自我表達與溝通能力
卓越的自我表達能力是新聞播報與主持的核心。這不僅限於清晰流利的口語表達,更涵蓋非語言溝通、情緒管理與建立連結的能力。
口語表達是主播的生命線,要求口條流暢、用字精準,並能展現完美的聲音表情
非語言溝通,包括肢體語言、眼神交流和鏡頭感,同樣不可或缺。主持人應當具備良好的鏡頭表達模式,克服對鏡頭的恐懼和尷尬
情緒智商與同理心是優秀主持人的重要特質。主持人應能在情緒上保持超然態度,專注傾聽參與者的觀點,並能讓參與者感到自在,願意公開討論心中意見
適應性與沉著是在高壓環境下工作的關鍵。新聞主播常需面對直播中的突發狀況,保持冷靜並清晰表達想法
建立關係的能力體現在主持人能夠讓參與者感到自在,認為主持人是適合提問問題並能讓自己公開討論意見的人
III. 新聞內容創作與製作精粹
A. 新聞點解讀與敘事能力
新聞專業人士的核心能力之一是精準解讀新聞點並進行有效敘事。這要求從業者具備敏銳的新聞嗅覺和對公共利益的判斷力。
識別新聞價值是首要任務。判斷一個故事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可以參考其他企業獲得的報導,關注其是否具備時效性、影響力廣泛、情感元素豐富或與其他新聞報導相關
具新聞價值的公告類型多樣,包括新業務、產品或服務的推出;大型競賽或活動的舉辦;與慈善機構、社區組織或名人的合作;獲獎榮譽;客戶成功案例的分享;企業併購或品牌重塑;高管晉升或新員工入職等
B. 訪綱設計與提問技巧
訪綱設計是確保訪談效率和深度不可或缺的環節,而提問技巧則直接影響訪談內容的質量。
訪綱的設計原則旨在引導討論,確保所有關鍵議題都能被涵蓋。主持人應在會談前對研討主題有深入的涉獵,做到「了然於胸」,但同時要克制個人觀點的表達,專注於釐清參與者的感受
提問技巧的運用至關重要。第一個問題應旨在「破冰」,讓所有參與者都能開口說話,問題應強調共同特徵且易於回答,最好能在30秒內完成
主持人引導討論與保持中立的能力至關重要。主持人應避免為自身或方案辯解,而是純粹靜靜傾聽對方的觀點,並在情緒上保持超然態度,專注於傾聽
C. 新聞稿撰寫與發布策略
新聞稿是向媒體發布有新聞價值資訊的重要工具,其撰寫與發布策略直接影響媒體報導的廣度和深度。
新聞稿的撰寫不僅是事實的羅列,更是策略性的溝通。一份標準的新聞稿通常包含七個部分:標題與副標題、新聞所在地、兩到三段細節、事實要點、公司簡介、聯繫資訊,以及末尾的「###」符號
撰寫有效新聞稿的八個步驟包括:
尋找有新聞價值的角度:確保故事能引起目標受眾興趣
。製作吸引人的標題:清晰且引人注目,傳達新聞價值
。副標題總結故事:一句話概括新聞稿內容
。介紹重要資訊:首段回答「誰」、「什麼」、「何時」、「何地」、「為什麼」(5W1H),並說明公司地點和日期
。提供支持資訊與背景:包含推薦、統計數據、研究細節、案例摘錄和高管/客戶引言,避免僅陳述事實或自吹自擂
。新聞稿應簡短、簡潔、切題 。引導讀者下一步:總結文章並包含號召性用語或更多資訊連結
。以樣板結束:簡潔有力地介紹公司業務和行業專業性,並附上聯繫方式
。新聞發布渠道:選擇合適的發布方式
。
有效的發布策略包括:
直接聯繫媒體:將新聞稿直接發送給目標媒體機構,主題行應簡潔明了(例如:「PR:故事標題」)
。使用新聞稿分發服務:透過專業服務將新聞稿發送給對特定主題感興趣的記者,並在網站上發布
。聘請公關專業人士:利用其現有媒體關係,更容易獲得報導
。提前發送時效性新聞:對於時間敏感的新聞,應提前數天發送,必要時可使用保密協議(embargo)
。
新聞稿不僅是事實公告,更是一種精密的策略性溝通工具。其成效直接取決於能否清晰闡明內在的新聞價值、提供全面且易於理解的資訊,並能輕易被記者採用。選擇適當的發布渠道和精準的發布時機,對於最大化其傳播範圍和影響力至關重要。這強調了培訓專業人士不僅要掌握寫作技巧,更要理解媒體關係和策略溝通的廣泛原則。
D. SOT(Sound on Tape)與新聞影片製作
SOT,即Sound on Tape,是指一段完整的新聞影片,通常長度約為1.5至2分鐘
新聞影片的基本結構常採用「OS+BITE+OS+BITE+OS」的形式,其中「OS」代表記者的旁白或敘述,「BITE」則指受訪者的原音或採訪片段
影片製作原則:
說故事:任何新聞影片的首要目標都是有效講述一個故事
。構圖:明確主角和周遭環境,運用如「井字構圖」(三分法)等構圖原則
。鏡頭多樣性:運用遠、中、近、特寫等不同景別,並多角度、多距離取景,避免畫面單調
。分鏡:每個分鏡畫面理想長度約為5秒,拍攝時保持穩定(Still)。累積多樣化的簡潔分鏡,能豐富視覺敘事並加快影片節奏
。圖文配合:在電視新聞中,「畫面比文字更能撼動人心」,因此視覺元素必須精心設計,完美襯托並強化文字內容
。音效:加入現場音能增加臨場感,適度的襯底音樂則能配合剪接節奏,讓觀眾更投入情境(建議比例為1:3)
。採訪時應選擇安靜場所,並使用迷你麥克風確保收音清晰、畫面乾淨 。
採訪拍攝:日常新聞採訪常採用「井字三分法」構圖,受訪者面向記者而非直接面對鏡頭
前期製作與剪輯:拍攝前需確認影片類型、預計時長(例如,練習時可從90秒開始,力求精簡),並規劃好架構大綱
SOT不僅是一個影片片段,它是電視新聞中一個基礎的敘事單元,將記者的聲音、受訪者的直接引述和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融合成一個連貫的故事。其有效製作需要對視覺敘事原則有深刻理解、精細的音頻整合和簡潔的腳本撰寫,所有這些都旨在在嚴格的時間限制內最大化觀眾參與度並有效傳達資訊。因此,培訓應側重於發展腳本撰寫、拍攝、音頻錄製和剪輯的綜合技能,確保專業人士能夠製作出具有影響力的視覺敘事內容,引起觀眾共鳴。
IV. 直播播報與現場報導精通
A. 播報實務操作與錄影棚環境
新聞製作是一個高度複雜且需要精確協調的過程,尤其是在直播環境中。整個流程通常從採訪會議開始,接著是記者外出採訪、SNG(衛星新聞採集)現場連線、翻譯外電,然後進入錄影棚設置、主播就位、稿件輸入、拍攝、剪輯,最終進行播出
副控室是新聞運作的神經中樞,匯集了導播、技術指導、視訊工程師、編輯和音效師等多個專業角色
直播播報是一場高風險、實時的技術與人力協作。其成功關鍵在於無縫溝通、精準計時,以及對每個角色在整體製作流程中貢獻的深刻理解。因此,培訓必須模擬這種高壓、協作的環境,不僅強調個人的技術熟練度,更要注重團隊合作、快速決策,以及解讀和應對實時製作提示的能力。這種系統性視角對於有抱負的專業人士全面掌握直播新聞運作至關重要。
B. 進階連線技巧(SNG、遠端報導、電話連線)
連線報導,包括LIVE連線、Dlive(數位直播)、Slive(衛星直播)和電話連線等形式,對於傳達最新現場消息、捕捉事件氛圍或持續更新瞬息萬變的狀況至關重要
記者在進行連線時,一個關鍵原則是避免預先撰寫稿件。這是因為現場狀況本質上是動態的,常常需要即時、非預設地調整報導長度或內容,這要求記者具備最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有效的現場報導超越了單純的事實傳遞;它要求記者具備非預設的敏捷性、敏銳的現場感知能力,以及在實時狀態下綜合動態資訊的能力。因此,培訓課程應優先發展即興應變技能、快速分析思維,以及在不依賴預先撰寫稿件的情況下提供連貫敘事的能力。這能為記者應對突發新聞的不可預測性做好準備,強調快速決策、壓力下的清晰溝通,以及個人安全的首要性
C. 危機溝通與實時應變能力
在危機情境中,新聞機構面臨著快速且負責任地傳遞資訊的巨大壓力。重點在於爭取「第一時間」和「第一現場」的報導,以達到最大的即時性和說服力
緊急應變程序:面對突發變故,導播應備有預先準備好的緊急圖卡(例如S.S#911緊急圖卡),以便在狀況發生時立即切換至廣告,爭取評估和決策時間
倫理考量:至關重要的是,應避免過度戲劇化、煽情或血腥的報導,特別是涉及災難或犯罪事件
危機溝通在直播新聞中是快速資訊傳播、事實準確性和倫理責任之間的關鍵且微妙的平衡。這不僅僅是報導「發生了什麼」,更關鍵的是「如何報導」,並以公共安全、管理情感影響和防止錯誤資訊傳播為首要重點。培訓必須灌輸強大的倫理指南,培養在極端壓力下快速決策的能力,並發展調整內容和呈現方式以避免煽情主義,同時仍能提供及時、關鍵資訊的能力。這包括理解「乾稿」
V. 新聞敘事與視覺化呈現的藝術
A. 發展引人入勝的新聞敘事風格與腳本寫作
有效的新聞敘事以清晰、簡潔和自然口語化為特點。新聞寫作應遵循「怎麼說就怎麼寫」的原則,避免過於學術或華麗的詞藻,並減少不必要的語助詞或過度形容詞的使用
有效的新聞敘事優先考慮清晰度、簡潔性和自然傳達,以最大化觀眾理解和參與度。這意味著系統性地去除不必要的複雜性,採用模仿自然對話的口語化語氣,並策略性地運用停頓來增強意義並允許資訊處理。最終目標是使複雜資訊易於理解且具有影響力,防止資訊過載並保持觀眾的持續關注,從而實現新聞傳播的核心目的。
B. 內容視覺化與資訊的倫理呈現
現代新聞傳播日益依賴精密的內容視覺化技術,以增強理解和參與度。新聞視覺化技術將複雜的數據和資訊轉化為直觀的視覺格式,運用圖表、地圖和動畫
儘管視覺化力量強大,其運用必須遵循嚴格的倫理原則。至關重要的是,要避免煽情主義、過度血腥的內容以及任何侵犯隱私的行為
新聞敘事的未來在於利用先進的視覺化技術,創造高度沉浸式和互動性的故事體驗。然而,這種技術進步必須與嚴格的倫理準則精確平衡,以防止煽情主義、保護個人隱私並維護事實完整性。因此,培訓課程必須不僅讓專業人士掌握複雜視覺製作的技術技能,還要建立強大的倫理框架,確保這些強大工具被負責任地使用,並服務於公共利益,而非僅僅吸引目光。
VI. 實務訓練、評估與持續發展
A. 設計有效的實務練習與作業要求
新聞播報與主持的有效培訓,高度依賴於理論教學與密集實務應用的結合。大學課程通常會將基礎理論學習(如媒體概論、新聞理論與實踐、大眾傳播理論)與廣泛的實務演練(如採訪、查證、攝影、寫作、編輯、播報、數據分析、多媒體敘事)相結合
具體練習:培訓內容涵蓋多種針對性練習,以磨練特定技能。這包括發音與咬字練習(例如,掌握特定注音符號發音、腹部發聲技巧和繞口令)
實境模擬:為彌合學術與業界之間的差距,許多課程會整合實境模擬。這通常包括組織參訪電視台、新聞編輯室,甚至立法機關,觀察專業人士的實際運作
新聞播報的有效培訓根本上植根於體驗式學習,超越抽象的理論知識,進入沉浸式、動手實踐的模擬和真實世界環境。這種實踐沉浸,結合來自經驗豐富專業人士的即時回饋和對行業標準的接觸,對於發展動態、直播媒體工作所需的複雜、綜合技能組合至關重要。因此,培訓課程必須優先安排專用的錄影棚時間、現實的模擬情境和強大的實習機會,以確保畢業生不僅知識淵博,而且真正具備能力和適應性。
B. 播報技能的評估標準與績效指標
健全的評估對於衡量學生進步和確保播報技能的熟練度至關重要。評估應全面,包含清晰的作業說明、明確的表現等級(通常為3-4個層級)以及具體的評估向度
評估向度範例:評估向度可涵蓋廣泛的技能,包括表達本土文化特色的能力、批判性分析文化差異的能力、提出衝突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具體作業評估:實務作業是關鍵的評估工具。這包括專題性報導議題規劃、即時新聞測驗、社會與政治新聞導言寫作,以及綜合性新聞全文寫作
實務作業與評估標準範例 |
作業類型 |
語音與發音練習 |
新聞稿播報練習 |
模擬新聞播報/節目主持 |
採訪練習/訪綱撰寫 |
新聞稿撰寫 |
SOT/影片新聞製作 |
專題報導/數位敘事專題 |
即時新聞測驗 |
綜合性評估 |
內容品質 |
適應性 |
整體影響 |
新聞播報培訓中的全面評估必須超越簡單的及格/不及格判斷,提供細緻、多維度的回饋。這需要開發清晰的評估量表,並在各種能力方面定義明確的表現水平,包括技術熟練度、內容品質、倫理考量、批判性思維和適應性。透明的評估標準不僅對於客觀評估至關重要,而且對於引導學生學習、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領域,並最終為他們應對多方面媒體工作的挑戰做好準備。
C. 專業成長與終身學習途徑
新聞播報領域的職業生涯超越了初級培訓,涵蓋了持續的專業成長和終身學習。維持專業資格通常需要持續教育和技能更新
例如,獲得「主任播音員主持人」或「播音指導」等高級職稱,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還需要具備領導、指導和對該領域做出重要智力貢獻的能力。這包括組織和指導初級專業人士的能力、撰寫高水平業務總結的能力,或發表專業論文和學術著作的能力
新聞播報的職業發展軌跡並非靜態;它需要對持續學習和發展的承諾,超越在鏡頭前的表現。專業人士被期望發展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導師,甚至是智力貢獻者。這要求持續參與先進的理論理解、研究,以及通過學術或專業出版物闡明見解的能力。因此,培訓課程應灌輸終身學習的心態,鼓勵進修和積極參與塑造媒體行業未來論述。
VII. 結論:未來展望與策略建議
未來展望
媒體格局正處於持續轉型之中,主要由快速的數位演進和人工智慧(AI)的廣泛整合所驅動
策略建議
為使新聞專業人士適應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培訓課程必須採納前瞻性策略:
整合AI協作:課程應積極培訓專業人士有效與AI工具協作,利用其效率處理內容生成或數據分析等任務,從而讓人類人才專注於需要獨特人類優勢的更高層次新聞職能
。強調AI的倫理使用:培訓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必須解決AI在新聞領域複雜的倫理影響,特別是關於AI生成內容的問責制以及潛在的偏見或錯誤資訊
。優先培養以人為本的技能:核心培訓應大力強調批判性思維、情緒智商、即興應變能力和同理心溝通的培養,因為這些是AI增強世界中區分人類播報員的不可替代屬性
。培養多平台熟練度:全面的培訓必須確保專業人士能夠熟練地在各種媒體平台(包括傳統廣播、數位新聞網站和各種社交媒體渠道)上創建和分發內容
。加強實務與體驗式學習:持續強調實境模擬、廣泛實習和動手製作經驗,對於發展動態媒體工作所需的實務能力至關重要
。強化新聞倫理:持續進行媒體倫理、平衡報導、事實查核和負責任危機溝通的教育,對於在複雜資訊生態系統中維持公眾信任和確保新聞完整性至關重要
。推動終身學習:鼓勵持續專業發展、進階學術研究和積極參與媒體領域不斷演進的論述和最佳實踐的文化
。
新聞播報與主持的未來無疑是混合型的,其特點是人類創造力、批判性判斷和同理心連結與技術效率之間共生關係。策略性培訓課程必須主動準備專業人士,不僅要適應新工具,還要引領並創新這個不斷發展的生態系統。這需要靈活、跨學科和前瞻性的課程,確保技術進步服務並增強新聞的核心價值觀——準確性、倫理和深刻的人類連結,而非削弱它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