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民主進步黨(DPP)內部複雜的派系動態及其與台灣獨立(「獨派」)支持度之間的相互影響。民進黨自創黨以來,派系林立,這些派系不僅塑造了黨的權力結構和人事布局,也深刻影響了其政策制定,特別是兩岸政策。儘管2006年曾宣布解散派系,但其運作模式已轉化為更為隱蔽但持續影響力的形式。同時,台灣民眾對「台灣獨立」的支持度呈現多元光譜,從「正名制憲」到「維持現狀即是台獨」均有涵蓋,且近年來「未來獨立」的民意趨勢有所上升。在賴清德總統執政下,其「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定位以及2024年國會未過半的政治現實,使得民進黨在派系平衡、兩岸政策調整及執政穩定性方面面臨新的挑戰。媒體與輿論在放大派系鬥爭、形塑獨派形象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進一步影響民進黨的公眾形象與政策推動。本報告將詳細闡述這些動態,並評估其對台灣政治穩定及兩岸關係的深遠影響。
引言
台灣的政治格局自民主化以來,一直呈現多黨競爭的態勢,其中民主進步黨作為台灣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其內部運作與政策走向對台灣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特別是黨內的派系問題與其核心意識形態——台灣獨立(「獨派」)的支持度,更是理解台灣政治脈絡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本報告將深入分析民進黨內部派系的歷史演變、現況及運作機制,並探討台灣民眾對獨派支持度的光譜與趨勢。更重要的是,本報告將著重於揭示民進黨派系與獨派支持度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包括其共生、制衡以及在政策制定和選舉表現上的影響,尤其是在2024年總統大選後的最新動向。透過對這些關鍵議題的詳盡分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具前瞻性的台灣政治動態圖像。
民進黨內部派系演變與現況
民進黨的派系問題並非偶然,而是其創黨歷史與民主化進程的必然產物。理解這些派系的形成、演變及其當前結構,是分析民進黨政治行為的基礎。
派系歷史淵源與發展軌跡
民進黨的派系淵源於其「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性質,不同於國民黨的「由上而下」的組織結構。這種「多元共治」的初始格局,使得派系成為黨內權力分配和意見協商的內在機制,而非單純的負面現象。
黨外運動時期的萌芽
民主進步黨成立於1986年9月28日,由黨外運動中的各團體在台灣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是戰後台灣首個本土路線政黨
派系多元化與組織弱化
進入1990年代初期,隨著「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福利國連線」、「正義連線」等新派系的產生,黨內再次出現多元共治局面
主要派系概覽及其影響力
民進黨內部派系眾多,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分化組合。以下列出目前較具影響力的主要派系:
新潮流系 (New Tide Faction): 新潮流系自民進黨成立之前就已存在,其班底主要來自《新潮流雜誌》的編採與撰稿人
。該派系早年政綱偏向中間偏左,主張群眾運動路線與社會民主,近年則以務實為導向 。新潮流系以其明確的政綱和強而有力的派系紀律著稱,被認為是黨內最具實力的派系 。其影響力不僅體現在黨務運作中,也在地方執政上佔據顯著優勢,例如在民進黨執政的六個縣市中,新潮流系就佔據了高雄市、台南市、屏東縣和宜蘭縣四個 。其代表人物包括前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鄭文燦、立法委員蔡其昌、總統府資政邱義仁等人 。該派系被認為重視理念和人才培養 。新潮流系的「強組織」特性和對人才培養的重視,使其在黨內長期保持主導地位。這不僅體現在其在黨務和地方執政上的影響力,也使其成為黨內兩岸政策轉型的主要牽制力量 。其影響力超越了單純的資源分配,觸及黨的根本方向。正國會 (Zheng Guohui): 正國會由原本游錫堃所領導的游系改組而成,並與謝系等友好派系所屬成員共同合作
。目前主要代表人物為前立法院院長游錫堃及外交部部長林佳龍 。該派系在2012年黨內選舉中實力急劇增長,攻下較多中執委和中常委席位 。作為游系改組而來,正國會的崛起顯示了民進黨內部權力結構的動態變化,特別是資深政治人物在派系重組中的影響力。綠色友誼連線 (Green Friendship Line): 綠色友誼連線於2004年以陳勝宏為首,召集過去部分美系人馬成立
。代表人物包括陳勝宏、總統府副秘書長何志偉、臺北市議員鍾佩玲 。該派系的成立反映了特定背景(如美系人馬)在黨內的集結,旨在爭取更大的影響力。新未來智庫 (New Future Think Tank): 新未來智庫起初是由蘇系立法委員成立聯合問政辦公室和長期與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友好的幕僚智囊籌組
。該智庫也延續了蘇系長期與新系友好合作的情勢 。派系以「智庫」形式存在和運作,是2006年解散派系後,派系運作從「強組織」轉向「弱組織」或「半公開」的重要體現 。這使得派系能夠規避正式禁令,繼續發揮影響力,並在政策論述上爭奪話語權。泛英系 (Pan-Ying Faction): 泛英系由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和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所組成,於2022年組成,被外界視為親賴派系
。在蔡英文執政後,其組織運作更為緊密,戰鬥力也有很大的提升,突出表現在「英派」人馬利用「台灣世代教育基金會」這一智庫平台來開展政治運作,不斷強化其內部的凝聚力與戰鬥力 。這反映了黨內權力核心的轉移,以及新興派系如何透過掌握執政資源來鞏固自身地位。這個世代 (This Generation): 「這個世代」於2023年由時任「民主大聯盟」立法委員參選人吳沛憶、賴品妤、吳崢、黃捷、曾柏瑜所組成,並與社會民主黨籍臺北市議員苗博雅、無黨籍苗栗縣議員曾玟學友好
。該派系被視為是太陽花世代的代表 。這個世代的形成標誌著民進黨內部青年世代政治力量的崛起,他們可能帶來新的政治訴求和運作模式,挑戰傳統派系的格局,並可能影響未來黨的路線,特別是在社會議題和對中政策上 。已式微或解散的派系 (Declining or Dissolved Factions): 民進黨歷史上曾有多個重要派系,但隨著時間推移和政治環境變遷而逐漸式微或解散。這些包括曾與新潮流系並列為建黨之初兩大派系的「美麗島系」,其代表人物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等隨著時間推移而影響力減弱,最終於1996年後逐漸沒落
。此外,1992年由謝長廷、尤清、蘇貞昌、姚嘉文等人成立的「福利國連線」也在2006年解散後,內部分裂為以謝長廷為首的「謝系」及以蘇貞昌為首的「蘇系」 。陳水扁所創立的「正義連線」曾是其在黨內的主要力量,並在2001年成為黨內掌握最多立委席次的派系 。而由海外「台獨」人士組成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則逐漸形成黨內第三勢力 。然而,隨著政治人物的更迭和選舉制度的變化,例如「扁系」和「公媽派」等已基本消亡 。派系的興衰與其核心人物的政治命運、黨內選舉制度的變化以及政治環境的演變密切相關。
表格1: 民進黨主要派系概覽及其代表人物
派系名稱 | 成立時間/淵源 | 主要政綱/特點 | 代表人物 | 當前狀態/影響力 |
新潮流系 | 1986年前,黨外運動時期,以《新潮流雜誌》為班底 | 中間偏左、群眾運動、社會民主(早期);務實導向(近年);明確政綱、強大紀律 | 鄭文燦、蔡其昌、邱義仁 | 黨內最具實力,重視理念與人才培養,佔據多數地方執政縣市 |
正國會 | 2016年後,由游系改組,與謝系等友好派系合作 | 繼承游系力量,與謝系合作 | 游錫堃、林佳龍 | 實力顯著增長 |
綠色友誼連線 | 2004年,由陳勝宏召集部分美系人馬成立 | - | 陳勝宏、何志偉、鍾佩玲 | - |
新未來智庫 | 2016年後,由蘇系立委及幕僚團隊組成 | 延續蘇系與新系友好合作 | - (與蘇貞昌相關) | 以智庫形式運作,影響政策論述 |
泛英系 | 2022年組成 | 親賴派系 | 卓榮泰、羅文嘉 | 掌握執政資源,鞏固地位 |
這個世代 | 2023年組成 | 太陽花世代代表,青年政治力量 | 吳沛憶、賴品妤、吳崢、黃捷、曾柏瑜 | 新興力量,可能帶來新政治訴求 |
美麗島系 | 建黨之初,黃信介創辦《美麗島雜誌》 | - | 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 | 1996年後逐漸沒落 |
福利國連線 | 1992年謝長廷等成立 | - | 謝長廷、尤清、蘇貞昌、姚嘉文 | 2006年解散,分裂為謝系、蘇系 |
正義連線 | 1992年陳水扁創立 | 陳水扁在黨內主要力量 | 陳水扁、沈富雄、高志鵬 | 2001年曾為黨內最多立委席次派系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1987年改名 | 激進台獨 | 李應元 | 曾為黨內第三勢力,成員多為民進黨員但非正式派系 |
派系運作機制與對黨務的影響
民進黨派系的存在和運作,不僅是歷史慣性,更與其黨內特定的制度設計緊密相關。
黨內選舉制度的影響
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執委)、中央常務委員(中常委)等高層選舉長期採用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NTV)
黨內提名制度的演變
民進黨的提名制度經歷了從「地方自主」到「黨員投票與民調並重」,再到「以民調為主」的演變
獨派支持度分析
「獨派」定義與光譜
廣義與狹義定義
「台灣獨立」的概念並非單一,而是涵蓋了多種政治立場。廣義的「台獨」意味著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宣稱,包括拒絕「中國台灣」式政治修辭,主張「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台灣」等「華獨」維持現狀路線,以及認為台灣應該變更憲法以「台灣國」、「台灣共和國」等能彰顯台灣主體性作為國號的台灣民族主義路線
狹義的「台獨」則主要指涉憲法及政治體制上的變革,例如修改中華民國國號、《中華民國憲法》等行為
民進黨與獨派的關係
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後,逐漸成為台灣獨立運動的主要推動者
在蔡英文總統任內,她表示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認同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這與台灣前途決議文相同,已在民進黨黨綱內),這樣的事實與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
主要獨派團體與人物
除了民進黨本身,台灣獨立運動還有多個重要團體和代表人物。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簡稱獨盟)成立於1987年,由「台灣黨外助選團」改組而來,曾逐漸形成黨內第三勢力
重要人物方面,早期「美麗島系」的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曾是台獨運動的代表,但其影響力在1996年後逐漸式微
獨派支持度趨勢與特徵
民意調查數據
近期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未來前途的選擇呈現明顯趨勢。根據2024年5月的調查,在20歲以上台灣人中,47.2%支持「台灣獨立」,12.4%支持「兩岸統一」,而28.5%選擇「維持現狀」
更深入的分析顯示,若假設現狀無法維持,38.3%的受訪者會選擇台灣獨立,20.8%選擇兩岸統一,而40.8%選擇永遠維持現狀
族群與世代差異
在台灣的政治光譜中,族群和世代差異對獨派支持度具有顯著影響。例如,在某項議題上(雖未明確與統獨直接掛鉤,但通常反映政治傾向),河洛人中有78%表示同意,客家人約70%同意,而外省族群則有53%同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世代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更為強烈。對於年輕世代而言,認同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已成為一種「天然成分」
派系與獨派支持度的相互影響
派系對獨派路線的影響
新潮流系的牽制作用
新潮流系是民進黨內部的關鍵力量,其對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具有長期且顯著的牽制作用
黨內路線爭議與妥協
民進黨內部經常面臨尖銳的兩岸路線之爭。例如,黨內設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原旨在處理這些爭議,但卻常成為獨派人士「上演獨腳戲的舞台」,導致外界對其解決兩岸問題的決心感到失望
然而,黨內權力結構的變化也可能影響路線調整。例如,2012年黨職改選後,「極獨」勢力逐漸淡出權力核心圈,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為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調整減少了阻力
獨派支持度對民進黨策略的影響
選舉策略與「台獨」神主牌
民進黨在選舉中常將「台獨」立場作為其與泛藍陣營區分的標誌,並藉此將泛藍陣營貼上「賣台」的標籤
隨著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認知演變,特別是在太陽花運動後,民眾對兩岸權貴買辦經濟的反彈,使得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負面評價大幅改善
賴清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定位
賴清德總統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並在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後,透過「5·20講話」和「雙十講話」公然兜售「新兩國論」
賴清德的表態,除了是對其「台獨觀」的刻畫,也是基於民進黨內深層權鬥和選舉利益的計算
2024年選舉後的影響與挑戰
國會三黨不過半的影響
2024年台灣兩項選舉落幕,民進黨雖然贏得總統大選,但卻失去了國會多數席次,成為第二次組成少數派政府
在野黨聯手推動國會改革法案,強化立法院的調查權與藐視國會罪等機制,即使遭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提出覆議,最終仍被藍白多數否決
派系平衡與執政穩定性
民進黨在2024年大選後失去國會多數席次,使其再次組成「朝小野大」的少數派政府
然而,隨著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民進黨派系政治在總體上呈現出式微的趨勢,地方縣市首長的影響力日漸超越傳統派系
兩岸政策的挑戰
賴清德總統的「務實台獨工作者」定位,以及其上任後利用「5·20講話」和「雙十講話」公然兜售「新兩國論」,並在社會文教、外事防衛、兩岸經貿等領域全面落實「去中國化」施政,竭力推動「文化台獨」,深化兩岸「脫鉤斷鏈」
在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獨派」組織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所獲取的資源大為增加,野心有所膨脹
媒體與輿論的影響
派系鬥爭的輿論呈現
民進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這固然損害了民進黨的團結和公眾形象
獨派形象的塑造
獨派勢力非常注重對「台獨」話語權的掌控,並利用媒體影響力來散布「台獨」言論與意識形態
此外,媒體和輿論也反映了民眾對「台獨」觀念的接受度變化。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於「台灣獨立」的支持度呈現上升趨勢,期盼「未來台灣要獨立的人」比例增加
結論
綜合分析
民進黨的內部政治生態深受其創黨歷史和特定制度設計的影響。其由多元黨外團體整合而成的淵源,以及黨內選舉長期採用的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共同促成了派系林立的局面
同時,台灣民眾對「台灣獨立」的支持度呈現多元光譜,從主張「正名制憲」到「維持現狀即是台獨」均有涵蓋
2024年總統大選後,賴清德總統以「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定位繼續執政,但國會卻呈現三黨不過半的「懸峙」局面
未來展望
民進黨的派系政治預計將持續存在,但其運作形式可能更為隱蔽和多元化。隨著地方執政資源的增加,地方縣市首長的影響力可能逐漸超越傳統派系,成為黨內權力結構的新焦點
在兩岸政策方面,賴清德政府將在「務實台獨」的框架下,持續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政策,並在激進獨派的訴求與來自北京的壓力之間尋求平衡
國會三黨不過半的政治現實,將迫使民進黨政府尋求跨黨派合作,以推動其政策議程。這將考驗民進黨的協商能力和彈性,同時也可能影響其政策推動的效率和執政的穩定性
最後,民進黨需要更有效地管理內部矛盾在輿論中的呈現,並清晰闡述其兩岸政策,以維護公眾信任和支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