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台灣文化中,更生人在刑滿出獄當天所執行的一系列傳統習俗與其深層意涵。這些儀式,從告別高牆的最後一刻到踏入家門的瞬間,形成一個高度結構化的「過渡儀式」,旨在透過象徵性的行動來淨化個體,並為其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重新接納鋪路。然而,本報告的研究分析顯示,儘管這些文化儀式對於更生人的心理與家庭重建至關重要,但其本身並不足以解決社會復歸過程中的所有結構性挑戰。台灣法務部與矯正署的數據揭示,再犯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在缺乏保護與監管的期滿出獄者身上。這表明,文化信仰所提供的精神慰藉與家族支持,必須與「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等正式社會服務機構所提供的具體援助相輔相成。本報告的核心論點為:一個真正成功的社會復歸模式,需要文化傳統的柔性力量與現代社會服務的剛性支持相互協同,才能為更生人打造一條可持續且光明的未來之路。
第一部曲:從禁錮到自由的象徵性門檻
個人從監禁狀態轉向自由社會的過程,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變換,更是一個深刻的心理與身份轉換。在台灣,這個轉變的開端,伴隨著一系列充滿象徵意義的分離儀式,其目的在於徹底割斷與過往身份的連結,並為嶄新的人生做出具體的宣告。
告別過去:分離與拋棄的最終儀式
出獄當天,最後一頓在獄中的餐點被賦予了極高的儀式性意義。傳統習俗認為,這頓飯必須要吃得乾乾淨淨,不能留下任何殘羹剩飯,同時,用餐的碗筷也必須被丟棄,不可帶出或留給他人
除了餐具之外,更生人必須將在監獄內使用過的所有個人物品,包括衣物、拖鞋等,全部清空並丟棄
在離開高牆的瞬間,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禁忌:絕對不能回頭看,也不能向任何人道「再見」
第二部曲:淨化與重生:歸家路上的轉型儀式
完成了在監獄門口的分離儀式後,接下來的重點轉向了對「穢氣」的去除與對自身的「淨化」,這是一個從公共空間(監獄)過渡到私人空間(家庭)的關鍵環節。
火的洗禮:跨越火盆的轉運之儀
在更生人抵達家門口時,一盆燃燒著的火盆會被放置在門前,等候他跨越
火的淨化儀式在台灣文化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過渡儀式」,並不僅限於出獄。例如,經歷大病初癒出院時、參加完喪禮後,甚至在傳統的婚禮中,新娘進門時也會跨越火盆
水的淨化:草藥沐浴與嶄新形象
在跨越火盆進入家門後,下一個重要的淨化儀式是沐浴。這並非一般的洗澡,而是使用浸泡過特定草藥的水來進行
火與水的雙重淨化,構成了一個互補的儀式框架。火的儀式是公開的、轉型的,它處理的是「空間」與「界限」的淨化,而水的儀式則是私密的、個人的,它處理的是「身體」與「個體」的淨化。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顯示了民間信仰對淨化過程的細緻理解,認為要徹底「改頭換面」,需要從外在環境到內在身體都進行全面的潔淨。與此同時,許多更生人也會選擇在出獄後的第一時間理髮,這項行為被視為「一切從頭開始,重新做人」的強烈象徵,代表著徹底告別過去,邁向嶄新的人生
以下表格總結了台灣出獄儀式的主要環節及其象徵意義:
表 1:台灣出獄習俗儀式與其象徵意涵
第三部曲:否極泰來的象徵:食物、家庭與新生活的啟程
在完成了離開監獄和淨化身體的儀式後,接下來的焦點轉向了最核心的社會復歸儀式——家庭的接納與「轉運」。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台灣文化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食物之一。
豬腳麵線:從個人淨化到社會復歸的最後一哩路
在台灣,出獄後回到家,家庭成員通常會為更生人準備一碗熱騰騰的豬腳麵線
麵線(麵線)因其細長的外形,在台灣傳統習俗中代表著「長壽」與「長久」
這道儀式性餐點的意義遠超過食物本身。它是由家庭成員準備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無條件接納與支持的具體展現
值得注意的是,若更生人已婚,習俗建議他們在完成跨火爐與吃豬腳麵線等除穢儀式後,才能與伴侶進行親密接觸,以避免將監獄的晦氣與不潔傳染給家人
第四部曲:跨越信仰:回歸社會的結構性挑戰
儘管上述儀式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慰藉與家庭支持,但僅僅依靠文化傳統,並不足以解決更生人回歸社會所面臨的全面性結構性困境。
再犯率的嚴峻現實:信仰的界限
儘管充滿希望的文化儀式不斷上演,但台灣的再犯率數據卻揭示了嚴峻的現實。根據法務部與矯正署的統計,2013年出獄的受刑人,其五年平均再犯率高達56.1%,且再犯的高峰期通常發生在出獄後的第二年
數據進一步顯示,不同出獄方式的再犯率存在顯著差異。假釋出獄者因受到保護管束與監管,其再犯率約為期滿出獄者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表 2:台灣更生人五年再犯率追蹤數據(2013-2017年出獄者)
出獄年份 | 期滿出獄者五年再犯率 | 假釋出獄者五年再犯率 | 平均五年再犯率 | |
2013 | 58.5% | 51.1% | 56.1% | |
2014 | 53.3% | 46.1% | 51.0% | |
2016 | 36.7% | 26.1% | 33.3% | |
2017 | 14.1% | 7.7% | 12.1% | |
數據來源:法務部與矯正署相關報告, |
臺灣更生保護會的角色與服務
為了填補文化儀式無法覆蓋的結構性空白,臺灣成立了「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
這些服務涵蓋了多個面向,包括:
收容安置:為暫時無家可歸或需要戒癮輔導的更生人提供中途之家,幫助他們穩定身心,重新適應社會生活
。就業與技能訓練:與各地職業訓練機構合作,提供各類技能培訓,並協助轉介就業機會,幫助更生人習得一技之長,自力更生
。教育支持:對於有志向學的更生人,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和生活補助金,協助他們完成學業
。醫療與急難救助:為貧困或遭遇突發變故的更生人提供醫療協助與經濟資助
。創業輔導:針對有創業意願與能力的更生人,提供小額貸款與創業輔導
。
儘管這些正式機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但它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對更生人的普遍歧視,使得他們在求職與租房方面困難重重
第五部曲:總結:傳統與現代的協同整合
台灣的出獄習俗不僅僅是一系列迷信的行為,它是一個高度結構化、充滿象徵意義的社會儀式,為更生人及其家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心理與情感過渡框架。這些儀式透過具體的行動(拋棄、跨越、沐浴、用餐),幫助個體在心理層面上與過去的身份徹底切割,並在家庭層面上獲得無條件的接納與祝福。這是一個由文化信仰驅動的「柔性」支持系統,對於彌補長期監禁所帶來的心理創傷與社會隔閡至關重要。
然而,本報告所呈現的數據清楚地表明,單靠這種柔性支持是不足以應對再犯率的嚴峻挑戰。高再犯率的根本原因在於更生人在出獄後面臨的結構性困境:缺乏教育、工作、穩定的住所與社會網絡。這正是「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等正式社會服務組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們提供了就業、住宿、醫療等「剛性」支持,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導致再犯的危險因子。
一個成功的社會復歸模式,必須是這兩股力量的協同整合。社會需要持續推廣並理解這些文化儀式背後所蘊含的正面能量,並鼓勵家庭在其中扮演積極角色。同時,政府與民間機構也應加大對正式社會服務的投入,並致力於消除對更生人的社會歧視,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只有當個人精神上的「否極泰來」與社會結構上的「重建新生」相互結合時,更生人才能真正擺脫過往的束縛,踏上永不回頭的康莊大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