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更生人社會復歸之文化儀式與結構性挑戰

 

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深入探討台灣文化中,更生人在刑滿出獄當天所執行的一系列傳統習俗與其深層意涵。這些儀式,從告別高牆的最後一刻到踏入家門的瞬間,形成一個高度結構化的「過渡儀式」,旨在透過象徵性的行動來淨化個體,並為其在家庭與社會中的重新接納鋪路。然而,本報告的研究分析顯示,儘管這些文化儀式對於更生人的心理與家庭重建至關重要,但其本身並不足以解決社會復歸過程中的所有結構性挑戰。台灣法務部與矯正署的數據揭示,再犯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在缺乏保護與監管的期滿出獄者身上。這表明,文化信仰所提供的精神慰藉與家族支持,必須與「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等正式社會服務機構所提供的具體援助相輔相成。本報告的核心論點為:一個真正成功的社會復歸模式,需要文化傳統的柔性力量與現代社會服務的剛性支持相互協同,才能為更生人打造一條可持續且光明的未來之路。


第一部曲:從禁錮到自由的象徵性門檻

個人從監禁狀態轉向自由社會的過程,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變換,更是一個深刻的心理與身份轉換。在台灣,這個轉變的開端,伴隨著一系列充滿象徵意義的分離儀式,其目的在於徹底割斷與過往身份的連結,並為嶄新的人生做出具體的宣告。

告別過去:分離與拋棄的最終儀式

出獄當天,最後一頓在獄中的餐點被賦予了極高的儀式性意義。傳統習俗認為,這頓飯必須要吃得乾乾淨淨,不能留下任何殘羹剩飯,同時,用餐的碗筷也必須被丟棄,不可帶出或留給他人 。這項行為不僅僅是為了表達對食物的珍惜,其更深層的意涵在於,任何的殘留都可能暗喻著一種「未完成」的連結,彷彿與監獄仍舊藕斷絲連,預示著未來還會再次「吃牢飯」。這種儀式化的「全數消費」與「徹底拋棄」,是透過具體的物質行動,來實現心理上與過去身份的徹底切割。  

除了餐具之外,更生人必須將在監獄內使用過的所有個人物品,包括衣物、拖鞋等,全部清空並丟棄 。這些物品被視為沾染了監獄的晦氣,若攜出或贈予他人,則會帶來不吉。更為人所知的,是在步出監獄大門後,會將一塊石頭或一雙藍白拖往後丟,象徵性地將厄運與過去的生活「留在身後,不要再回來」 。這種將日常用品賦予象徵意義並加以拋棄的行為,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明確的分界點,讓個體能以「一無所有」的姿態,正式迎向新生活。此外,這項儀式也反映了,即便在壓抑的環境中,個體仍會尋求一種方式來進行心理上的告別與釋放。一個有趣的對比是,資深管理員指出,受刑人在出獄前會分送香菸或零食給獄友,其意涵與退伍後分享喜氣不同,而是代表「好聚好散」,希望將恩怨留在獄中,不要帶到社會上 。這種人際關係上的「清算」,與物質上的「清空」儀式,共同構成了告別過去的完整圖景。  

在離開高牆的瞬間,有一個最為重要的禁忌:絕對不能回頭看,也不能向任何人道「再見」 。這個行為被認為是回頭路的徵兆,暗喻著未來的人生會走上回頭路,再次回到監獄。這項習俗的核心意義在於,它將個體的行為與其未來命運直接關聯起來,透過簡單而強制的物理動作(不回頭),來強化「從此向前看,永不回頭」的堅定決心。這也說明了,出獄儀式不僅僅是為了趨吉避凶,它更是一個透過具體行動,來強化個體心理轉變和道德決心的過程。  

第二部曲:淨化與重生:歸家路上的轉型儀式

完成了在監獄門口的分離儀式後,接下來的重點轉向了對「穢氣」的去除與對自身的「淨化」,這是一個從公共空間(監獄)過渡到私人空間(家庭)的關鍵環節。

火的洗禮:跨越火盆的轉運之儀

在更生人抵達家門口時,一盆燃燒著的火盆會被放置在門前,等候他跨越 。這項「過火」儀式在台灣民俗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其核心理念是火具有強大的淨化與驅邪功能,能夠燒盡所有負面能量。在儀式中,通常要求男性先邁出左腳,女性則先邁出右腳,然後直接跨過火盆,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這象徵著個體身上所沾染的「楣運」、「穢氣」和「災難」被熊熊火焰燃燒殆盡,確保這些不潔之物不會被帶入家中,影響家人的運勢  

火的淨化儀式在台灣文化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過渡儀式」,並不僅限於出獄。例如,經歷大病初癒出院時、參加完喪禮後,甚至在傳統的婚禮中,新娘進門時也會跨越火盆 。這種跨場景的普遍應用,反映了火在民間信仰中作為一種強大的「驅邪」與「重生」媒介的堅實地位。跨越火盆的行為,如同一個精神上的金屬探測門,在進入新的生活領域之前,將所有對自身和家庭有害的「能量」阻擋在外 。這是一個公開且戲劇化的轉變宣告,向家庭與周遭的無形力量傳達個體已完成淨化,準備好迎接新生活。  

水的淨化:草藥沐浴與嶄新形象

在跨越火盆進入家門後,下一個重要的淨化儀式是沐浴。這並非一般的洗澡,而是使用浸泡過特定草藥的水來進行 。最常用的兩種草藥是柚子葉和艾草 。這些植物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被視為具有強大「除穢」和「避邪」功效的吉祥之物 。這項私人且私密的淨身儀式,旨在從身體層面徹底洗去在監獄中累積的晦氣,達成身心靈的潔淨。柚子葉與艾草的運用,與民間信仰中用於「收驚」或探病後的淨化習俗有著密切的關聯 ,這使得出獄淨身儀式被納入一個更廣泛的文化「能量衛生」體系中。  

火與水的雙重淨化,構成了一個互補的儀式框架。火的儀式是公開的、轉型的,它處理的是「空間」與「界限」的淨化,而水的儀式則是私密的、個人的,它處理的是「身體」與「個體」的淨化。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顯示了民間信仰對淨化過程的細緻理解,認為要徹底「改頭換面」,需要從外在環境到內在身體都進行全面的潔淨。與此同時,許多更生人也會選擇在出獄後的第一時間理髮,這項行為被視為「一切從頭開始,重新做人」的強烈象徵,代表著徹底告別過去,邁向嶄新的人生  

以下表格總結了台灣出獄儀式的主要環節及其象徵意義:

表 1:台灣出獄習俗儀式與其象徵意涵

習俗 (Custom)具體行為 (Specific Action)象徵意涵 (Symbolic Meaning)
告別之飯將獄中最後一餐吃乾淨,並丟棄餐具徹底切割與監獄的連結,不留殘存,避免重回監牢
告別之物丟棄在獄中使用的所有物品(如拖鞋、石頭),不回頭看斷開與過去的物質與精神聯繫,拒絕走上回頭路
火的洗禮跨越火盆,男左女右,不回頭燃燒所有在獄中沾染的晦氣與霉運,避免帶入家中
水的淨化以柚子葉或艾草水沐浴洗淨身體上的穢氣與負能量,獲得身心潔淨
形象更新剪髮象徵「一切從頭開始」,迎接全新的人生
否極泰來食用豬腳麵線透過食物象徵性地「踢走」霉運,並祈求長壽與順遂

第三部曲:否極泰來的象徵:食物、家庭與新生活的啟程

在完成了離開監獄和淨化身體的儀式後,接下來的焦點轉向了最核心的社會復歸儀式——家庭的接納與「轉運」。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台灣文化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食物之一。

豬腳麵線:從個人淨化到社會復歸的最後一哩路

在台灣,出獄後回到家,家庭成員通常會為更生人準備一碗熱騰騰的豬腳麵線 。這道菜餚不僅僅是歡迎歸來的家常美食,它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與心理意義,是整個回歸儀式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麵線(麵線)因其細長的外形,在台灣傳統習俗中代表著「長壽」與「長久」 。食用麵線象徵著對新生活的祝福,希望個體能擁有一個長遠且順遂的人生。而豬腳(豬腳),則與一句台灣俗諺緊密相連:「衰到踏著豬屎」(倒楣到踩到豬大便) 。豬腳象徵著強壯與勇健,食用它被認為可以將霉運「一腳踢開」,從而達到「否極泰來」的轉運效果 。這兩種食材的結合,形成了一道功能性的料理:麵線祈求長壽,豬腳驅除霉運,共同為個體消災解厄,迎接新的好運  

這道儀式性餐點的意義遠超過食物本身。它是由家庭成員準備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無條件接納與支持的具體展現 。在社會復歸的過程中,來自原生家庭的接納與情感支持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這頓飯正式標誌著個體從被社會隔離的「受刑人」,重新被家庭接納為「家人」的身份轉換。這是一個從個人淨化(跨火盆、沐浴)向社會復歸過渡的終點,也是整個儀式循環的圓滿落幕。  

值得注意的是,若更生人已婚,習俗建議他們在完成跨火爐與吃豬腳麵線等除穢儀式後,才能與伴侶進行親密接觸,以避免將監獄的晦氣與不潔傳染給家人 。這一細節再次凸顯了台灣民俗信仰中,穢氣的傳染性與儀式淨化的必要性。  

第四部曲:跨越信仰:回歸社會的結構性挑戰

儘管上述儀式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慰藉與家庭支持,但僅僅依靠文化傳統,並不足以解決更生人回歸社會所面臨的全面性結構性困境。

再犯率的嚴峻現實:信仰的界限

儘管充滿希望的文化儀式不斷上演,但台灣的再犯率數據卻揭示了嚴峻的現實。根據法務部與矯正署的統計,2013年出獄的受刑人,其五年平均再犯率高達56.1%,且再犯的高峰期通常發生在出獄後的第二年 。這一數據與文化儀式所承諾的「永不回頭」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象徵性儀式與現實結構性挑戰之間的巨大鴻溝。  

數據進一步顯示,不同出獄方式的再犯率存在顯著差異。假釋出獄者因受到保護管束與監管,其再犯率約為期滿出獄者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這表明,缺乏外部監管與結構性支持的更生人,其再犯風險顯著升高。此外,2018年的數據顯示,新入監人數中,累再犯與初犯的比例已達8:2,這意味著許多更生人未能成功適應社會,最終再次回到監獄 。這項分析凸顯了一個關鍵事實:儘管文化儀式為更生人提供了心理和家庭層面的支持,但它們無法解決導致再犯的根本性問題,例如教育程度低、缺乏穩定工作經驗、居住環境惡劣、物質濫用與精神疾病等  

表 2:台灣更生人五年再犯率追蹤數據(2013-2017年出獄者)

出獄年份期滿出獄者五年再犯率假釋出獄者五年再犯率平均五年再犯率
201358.5%51.1%56.1%
201453.3%46.1%51.0%
201636.7%26.1%33.3%
201714.1%7.7%12.1%

數據來源:法務部與矯正署相關報告,  

臺灣更生保護會的角色與服務

為了填補文化儀式無法覆蓋的結構性空白,臺灣成立了「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 。這個組織提供一系列旨在促進更生人重返社會的具體服務,與文化儀式所提供的精神支持形成互補。  

這些服務涵蓋了多個面向,包括:

  1. 收容安置:為暫時無家可歸或需要戒癮輔導的更生人提供中途之家,幫助他們穩定身心,重新適應社會生活  

  2. 就業與技能訓練:與各地職業訓練機構合作,提供各類技能培訓,並協助轉介就業機會,幫助更生人習得一技之長,自力更生  

  3. 教育支持:對於有志向學的更生人,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和生活補助金,協助他們完成學業  

  4. 醫療與急難救助:為貧困或遭遇突發變故的更生人提供醫療協助與經濟資助  

  5. 創業輔導:針對有創業意願與能力的更生人,提供小額貸款與創業輔導  

儘管這些正式機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持,但它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社會對更生人的普遍歧視,使得他們在求職與租房方面困難重重 。此外,資源上的限制(例如女性中途之家不足),以及經費上的緊縮,都使得這些組織難以全面地滿足所有更生人的需求 。這揭示了一個核心矛盾:儘管有充滿希望的文化儀式與正式的社會服務,社會的結構性障礙依然是阻礙更生人成功復歸的最大挑戰。  

第五部曲:總結:傳統與現代的協同整合

台灣的出獄習俗不僅僅是一系列迷信的行為,它是一個高度結構化、充滿象徵意義的社會儀式,為更生人及其家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心理與情感過渡框架。這些儀式透過具體的行動(拋棄、跨越、沐浴、用餐),幫助個體在心理層面上與過去的身份徹底切割,並在家庭層面上獲得無條件的接納與祝福。這是一個由文化信仰驅動的「柔性」支持系統,對於彌補長期監禁所帶來的心理創傷與社會隔閡至關重要。

然而,本報告所呈現的數據清楚地表明,單靠這種柔性支持是不足以應對再犯率的嚴峻挑戰。高再犯率的根本原因在於更生人在出獄後面臨的結構性困境:缺乏教育、工作、穩定的住所與社會網絡。這正是「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等正式社會服務組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們提供了就業、住宿、醫療等「剛性」支持,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導致再犯的危險因子。

一個成功的社會復歸模式,必須是這兩股力量的協同整合。社會需要持續推廣並理解這些文化儀式背後所蘊含的正面能量,並鼓勵家庭在其中扮演積極角色。同時,政府與民間機構也應加大對正式社會服務的投入,並致力於消除對更生人的社會歧視,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只有當個人精神上的「否極泰來」與社會結構上的「重建新生」相互結合時,更生人才能真正擺脫過往的束縛,踏上永不回頭的康莊大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