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摘要
本報告旨在透過多維度數據,全面剖析台灣當前主要政黨的「市佔率」及其背後意涵。「市佔率」在此不僅指選舉得票率,更涵蓋國會席次、地方執政版圖、民意支持度及網路輿情等多層次影響力。
核心發現顯示,2024年大選後,台灣政治格局已從傳統的「兩黨制」轉向「三黨鼎立」。民進黨成功贏得總統大位,但得票率未過半,國會席次大幅流失,顯示其執政基礎的相對弱化。國民黨雖在總統大選敗北,卻重返立法院第一大黨地位,掌握國會主導權,但這也突顯其在全國性選舉中號召力的瓶頸。民眾黨則以8席立委成為國會的關鍵少數,其在年輕世代和特定地域的集中性支持,使其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興政治力量。
整體而言,台灣的政治生態正進入一個權力制衡與策略合作並存的新階段。選民結構出現顯著變化,年輕世代對傳統政黨的忠誠度降低,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變數。同時,地方執政與全國性選舉的結果背離,也凸顯選民在不同層級選舉中的決策考量差異。未來,三黨的互動模式與其對民意變化的應對,將是決定各自「市佔率」消長的核心關鍵。
第一章:台灣政治新格局 — 2024年大選的數據剖析
第一節:總統選舉得票率分析與趨勢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呈現三強鼎立的激烈競爭。最終,由民進黨提名的賴清德與蕭美琴以5,586,019票勝出,得票率為40.05%。國民黨的侯友宜與趙少康獲得4,671,021票,得票率為33.49%。而首次參選總統的台灣民眾黨柯文哲與吳欣盈,則取得3,690,466票,得票率達26.46% 。
若將本次選舉結果納入歷史脈絡進行比較,可見台灣政黨「市佔率」的深刻變動。賴清德的得票率(40.05%)雖略高於2000年總統大選時,民進黨陳水扁的39.3%得票率,但在民進黨已連續執政超過8年後,此得票率並未達到過半的優勢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2020年蔡英文/賴清德組合創下的57.13%得票率紀錄相比,民進黨的總統選票基礎在短短四年內流失了近17個百分點。這表明,儘管民進黨成功延續執政,但其全國性民意支持度已明顯滑落。
相對地,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的33.49%得票率,則顯著高於2000年連戰的23.1% 。這反映出在經歷兩屆敗選後,國民黨的核心基本盤有所回升。然而,此次選舉最大的變數來自於民眾黨。柯文哲的參選,不僅分流了傳統藍綠陣營的選票,更成功吸納了對藍綠政治感到厭倦的大量中間與年輕選民。這種三方角力使得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取得超過50%的得票率,從而形成了「弱勢總統」的局面。這場選戰的得票結構,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台灣政治光譜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標誌。
第二節:國會席次分配與「三黨不過半」解析
與總統大選結果相呼應,第11屆立法院的席次分配也呈現出「三黨不過半」的嶄新格局,總計113席的席次分配如下:中國國民黨以52席成為國會最大黨,民主進步黨以51席居次,而台灣民眾黨則獲得8席,另外有2席無黨籍立委 。
這場選舉的國會席次變化,是理解各政黨「市佔率」消長的另一關鍵。民進黨在連續兩屆國會過半後,席次從2016年的68席、2020年的61席,一路退減至2024年的51席,丟失了國會主導權 。反觀國民黨,則從上屆的38席大幅增長至52席,重新奪回第一大黨地位 。在席次的細部分布上,這種變化更為顯著:在區域與原住民立委部分,國民黨拿下39席,民進黨則僅獲得38席 。在全國不分區立委部分,國民黨和民進黨各獲得13席,民眾黨則取得8席,成為關鍵的制衡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不分區選舉中,除了藍綠白三黨,沒有任何其他政黨達到5%的門檻,時代力量得票率甚至未達3% 。
國會「朝小野大」或「聯合少數」的結構,是總統選舉三強鼎立的直接延伸。這意味著總統的執政意志將面臨來自國會的強大制衡,任何行政部門提出的法案、預算案或人事任命案,都將需要複雜的跨黨派協商與妥協。這種體制性衝突,正是新政府上任後,立法院屢次爆發激烈衝突的根本原因。這場權力板塊的重組,解釋了為何國會職權行使法修法會引發如此巨大的政治爭議,因為這不僅是單一法案內容的攻防,更是權力分配與制衡的根本性體制衝突。
表一:2024年總統大選得票率與票數統計
候選人 所屬政黨 總票數 得票率
賴清德、蕭美琴 民主進步黨 5,586,019 40.05%
侯友宜、趙少康 中國國民黨 4,671,021 33.49%
柯文哲、吳欣盈 台灣民眾黨 3,690,466 26.46%
匯出到試算表
表二:第11屆立法院各政黨席次分佈
政黨 總席次 (113) 區域立委 原住民立委 不分區立委
中國國民黨 52 36 3 13
民主進步黨 51 36 2 13
臺灣民眾黨 8 0 0 8
無黨籍 2 2 0 0
匯出到試算表
第二章:票箱之外 — 地方與民意「市佔率」的消長
第一節:地方執政版圖分析
台灣政黨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全國性選舉,地方政治版圖同樣是衡量其「市佔率」的重要指標。回顧2022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其與2024年全國性選舉呈現出顯著的「分裂投票」現象。
在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一舉奪得13個縣市首長席位,其中包含了六都中的四都 。相比之下,民進黨僅保住了5個縣市,創下其創黨以來的最低紀錄 。民眾黨則在新竹市首度插旗地方執政,贏得一席縣市長 。在縣市議員席次方面,國民黨同樣佔據優勢,獲得367席,民進黨則有277席,民眾黨取得14席,無黨籍則有227席 。
這種「地方大勝、全國小敗」的現象,顯示出台灣選民在不同層級的選舉中存在不同的決策考量。地方選舉的選民更傾向於「選人不選黨」,其投票行為受到候選人個人特質、地方治理政績以及經濟民生議題的影響。政治學者王宏恩便指出,地方選舉的結果更像是反映了民眾「生活又不是只有抗中保台」的想法 。這與總統大選中,選民對國家方向、兩岸關係等宏觀議題的考量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地方選舉的執政優勢並未完全轉化為國民黨在全國性總統大選中的得票,這也成為其「市佔率」擴張的瓶頸。
表三:2022年縣市議員選舉各政黨當選席次
政黨 當選席次 (總席次910)
中國國民黨 367
民主進步黨 277
台灣民眾黨 14
時代力量 6
台灣基進 2
其他政黨 17
無黨籍 227
匯出到試算表
第二節:民意調查與網路聲量解析
除了選舉結果,政黨的「市佔率」也體現在其在民意調查中的支持度及網路輿論中的聲量。近期多項民調顯示,2024年大選後的政黨支持度出現顯著變化。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最新數據,在520總統就職後,民進黨支持度小幅上升至32.9%,而國民黨和民眾黨的支持度則分別下滑至19.2%和18.6% 。
另一份《遠見》雜誌的調查則更為明確地顯示了民眾黨認同度的急遽流失。其政黨認同度從2023年底的15.6%驟降至5.6%,其中流失的選票流向泛藍(4.1%)和泛綠(5.2%) 。這種大幅下滑,很可能與民眾黨在國會與國民黨的合作,以及國會改革法案爭議中扮演的角色有關。民進黨在輿論中將其塑造為「傅隨組織」 ,這似乎削弱了民眾黨「超越藍綠」的品牌形象,使得部分原本欣賞其新政治理念的中間選民流失。
在網路聲量方面,台灣議題研究中心TPOC的數據顯示,部分立委的聲量與其所屬政黨的整體支持度存在脫鉤現象。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的網路聲量長期位居榜首,遠超藍綠黨團總召 。這反映出他個人在議題發動及媒體關注度上具有極高的影響力。然而,網路聲量並不等同於支持率或好感度 ,高聲量也可能源於爭議事件。黃國昌的高聲量與民眾黨支持度下滑的背離,恰好說明其「媒體市佔率」與「民意市佔率」之間存在斷層,其強硬的國會表現可能在吸引特定支持者的同時,也疏遠了更廣泛的潛在選民。
第三章:深層洞察 — 關鍵選民與地域板塊的變動
第一節:世代政治光譜分析
台灣政治「市佔率」的變動,與選民的世代更迭息息相關。數據分析顯示,台灣民眾黨的主要支持來源集中於年輕世代,這是一個對傳統政治生態產生深遠影響的結構性變化。根據街頭民調資料,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在20至29歲和30至39歲的年輕族群中,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其得票數遠高於藍綠兩黨候選人 。這顯示了年輕世代對傳統藍綠兩黨的集體失望,以及他們尋求新政治代言人的渴望。
年輕世代對民眾黨的認同,反映出他們對傳統政黨的忠誠度較低,更傾向於關注具體的社會與經濟議題,而非傳統的國家認同或意識形態之爭。他們可能認為藍綠兩黨的政治對抗消耗了太多社會資源,卻未能有效解決如低薪、高房價等其所面臨的實質困境。民眾黨所訴求的「新政治」理念,正好回應了這種對現狀的不滿與集體焦慮。這種世代板塊的變動,使得政黨若想擴大其「市佔率」,必須提出更能回應年輕世代關切的政策,並在社群媒體上進行更有效的溝通,而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組織動員或國家認同議題。
第二節:地理板塊的傳統與翻轉
台灣政黨的地域「市佔率」雖仍維持「北藍南綠」的傳統格局,但在2024年大選中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細微變化。民進黨在南台灣的優勢依然穩固,例如在台南市和高雄市的立委選舉中,分別贏得6席和8席,成功守住其傳統票倉 。國民黨則在苗栗、花東、金門、連江等傳統區域維持其主導地位 。
然而,在區域版圖中也出現了顯著的翻轉。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於中台灣(尤其台中市)大有斬獲,席次從上屆的2席增加到6席 。這種成功與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強勢輔選密不可分,這表明地方首長的個人聲望與治理成效,可以有效地將地方「市佔率」轉化為黨內其他候選人的選票,進而打破傳統的地域版圖。同樣地,民眾黨的支持度在地域上呈現高度集中性,其政黨票在大新竹地區的得票率超過27%,遠高於其在花蓮、台東等地的低得票率 。這反映出民眾黨的支持者與當地高科技產業的選民結構高度重疊,使其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地區性基地。這種世代與地域的交疊,使得民眾黨能夠在傳統藍綠的基本盤之外,開拓新的「市佔率」。
第四章:三黨的戰略困境與展望
第一節:執政的困境 — 民進黨的挑戰與因應
儘管贏得總統大位,但民進黨的「執政市佔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在國會居於劣勢,其執政將是「跛腳的」,行政部門在推動法案、預算案及人事任命上面臨巨大阻力 。以近期國會改革法案的激烈衝突為例,這不僅是法案內容之爭,更是體制性權力鬥爭的體現 。國會的劣勢迫使民進黨必須改變其過去「完全執政」下的政治文化,從單邊推動轉向更需協商與妥協。然而,這種轉變也伴隨著將施政不力歸咎於在野黨杯葛的政治風險。
第二節:多數的責任 — 國民黨的合作與制衡
國民黨作為國會第一大黨,成功利用其席次優勢扮演了「強力監督者」的角色,並主導了國會的議程。他們與民眾黨的合作,使其在推動國會改革等重大法案時具備多數優勢。然而,這種合作關係既是力量來源,也是戰略風險。如果合作過於緊密,國民黨可能被視為與民眾黨「綁在一起」,無法吸引新的中間選民,這也解釋了為何選後其支持度也出現下滑 。國民黨的「市佔率」能否擴大,取決於其如何平衡「與民眾黨合作制衡執政黨」和「建立自身獨特政治品牌」之間的矛盾。
第三節:關鍵少數的抉擇 — 民眾黨的角色與風險
台灣民眾黨在國會的8席,使其成功扮演了左右藍綠兩大黨的「關鍵少數」角色。這代表其「國會市佔率」遠高於其在總統大選中的得票比例。然而,這種戰術上的成功卻伴隨著民意流失的戰略風險。其在國會與藍營的緊密合作,使其「超越藍綠」的品牌形象受到質疑。這解釋了為什麼其在選後民調中支持度出現明顯下滑 。如果民眾黨無法有效區隔自身與藍綠的差異,其存在的價值和對年輕、中間選民的吸引力將大幅下降,這是其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
結論:台灣政治「市佔率」的總體評價與未來趨勢
綜合以上分析,台灣政治的「市佔率」已從過去的兩強爭霸,轉變為三足鼎立的新型態。民進黨的「執政市佔率」受國會制衡,國民黨的「國會市佔率」獨大但受限於總統大選敗選,而民眾黨的「中間選民市佔率」雖高但易受國會表現影響而波動。
這種多元化的政治版圖,將持續塑造台灣未來的政治發展。首先,府院之間的權力制衡與衝突將常態化,重大法案的通過難度將大幅增加。其次,國民黨在地方選舉的優勢,將使其在2026年縣市長選舉中處於有利位置,地方執政的成效將成為其挑戰2028年總統大選「市佔率」的關鍵。最後,民眾黨在年輕世代中的「市佔率」將是其能否在未來持續壯大的核心。然而,若其無法在國會表現中證明其「超越藍綠」的價值,這部分「市佔率」將可能回流至傳統政黨。
總之,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日益複雜,政黨的「市佔率」不再僅僅取決於傳統的基本盤,而是受到候選人個人魅力、地方治理成效,以及對具體社會議題(如國會改革、經濟民生)立場的綜合影響。這種多元化趨勢,標誌著台灣民主的進一步深化,也為各政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