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的奇妙冒險》連載至今已逾三十八載,這段漫長的創作旅程並非坦途。它是一部由無數次危機所淬煉而成的傳奇,也是漫畫家荒木飛呂彥,以其獨特的智慧與決心,不斷突破自我極限的真實寫照。
荒木於1987年,在素以高壓著稱的《週刊少年Jump》上展開連載。這本機器般高速運轉的刊物,要求作者每週交出19頁作品,毫無喘息餘地。縱使荒木被戲稱為「活了上百年的吸血鬼」,身體也開始發出警訊。年輕時一晚就能恢復的體力,變得難以回歸,最嚴重的便是關節問題。他坦言,若繼續硬撐,只會惡化。
在第六部《石之海》末期與第七部《飆馬野郎》初期,休刊頻率日漸增高,作品似乎隨時可能中斷。然而,荒木沒有坐等崩潰,而是主動選擇了「改變戰場」:2005年,《STEEL BALL RUN》從《週刊少年Jump》轉至《Ultra Jump》月刊。這一轉變將他從每週19頁的壓力中解放,換來每月45頁的舒緩節奏,讓他得以雕琢出更細膩的畫風與更沉穩的敘事。這場華麗的轉身,被許多讀者視為《JoJo》系列的重大進化。
相較於其他漫畫家的困境——尾田榮一郎因長工時被迫休養、三浦建太郎因極致細節而作品未完、冨樫義博因背傷無法穩定連載——荒木飛呂彥選擇了一種根本性的調整:不是被動休息,而是主動改變創作體制。 這項果斷的決策,正是他能夠持續創作近四十年的關鍵。
從敘事危機到身份重塑
解決了身體的危機,第二道關卡是敘事上的挑戰。第六部《石之海》的結局,荒木出人意料地重置了整個宇宙。這並非「一切都是夢」的敷衍逃避,而是為了徹底解放角色與讀者的命運枷鎖,為第七部開啟了一張空白的畫布。若沒有這場大膽的斷裂,《飆馬野郎》中全新的世界觀與人物關係,將無法被合理地構築。
然而,《飆馬野郎》緊接著又面臨了「身份危機」。連載初期,作品標題刻意沒有冠上《JoJo的奇妙冒險》,背景換到了美國西部,角色雖有喬斯達與齊貝林之名,卻沒有明確的血脈傳承。讀者們一度困惑:「這到底還算不算《JoJo》?」直到連載至第23話,作品轉至《Ultra Jump》後,才正式定名為《JoJo的奇妙冒險》第七部。
這背後是一場精準的市場策略:如果作品未能獲得讀者青睞,它便能以獨立作品收場;反之,若成功,則重新納入系列。最終,《飆馬野郎》以其出色的新概念,證明了品牌的生命力,不僅吸引了新讀者,也成功安撫了老粉絲,成為**「隱形重啟」**的教科書級範例。
這一切的成就,都源於荒木飛呂彥獨有的「危機管理哲學」。他在其著作《荒木飛呂彥的漫畫術》中強調:
角色的動機必須清晰,故事應由角色推動。
避免使用巧合與夢境式結尾。
用「替身」系統解決戰力膨脹,將對決昇華為智慧的博弈。
最重要的是,永遠「搶佔無人地帶」。 每一部都更換背景與主角,從哥德恐怖到黑幫史詩,從小鎮懸疑到西部拓荒,每一次都是全新的開始,每次都能重新燃起創作熱情。
荒木還不斷從外部汲取養分,將西洋音樂、時尚設計、古典藝術融入其分鏡與角色姿勢,讓《JoJo》這部作品永遠不會陷入自我重複的泥淖。
《JoJo的奇妙冒險》本身就是一部危機史:身體的危機,轉化為畫風的進化;敘事的危機,轉化為宇宙的重生;身份的危機,轉化為品牌的重塑。 這是一套高度自覺的選擇與改變。對荒木而言,危機從來不是終點,而是轉機。它成為推動這部作品航行四十年的風帆,也讓我們有幸見證了漫畫史上最奇妙的一場冒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