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兒子迷上《星際大戰》的電影跟各種周邊,身為老星戰迷的老波,當然也趁著他睡覺的時候,默默複習了所有星戰的電影和影集,確保我的資訊正確。
不過以現在這個年紀的角度來看,發現《星際大戰》裡面充斥著許多不對稱作戰的思維,還有對於國防武器系統籌獲機制的反思。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Zii8C13RD/?mibextid=wwXIfr 來源
電影裡面的反派帝國 (Empire) 以及承接的第一軍團 (First Order),他們的國防採購思維基本上跟以前美軍差不多,迷戀昂貴、精緻、巨大,但可能會單點失效的武器系統。而與他們作戰的反抗軍,則是一次又一次運用低成本、簡易改裝的不對稱能力,讓他們吃足苦頭。
從帝國時期的死星一號、死星二號、到第一軍團的弒星者 (基本上就是死星三號),每個 ACAT I 級的武器系統都是走同樣的武獲流程: 用兩句話定義能力需求、任由任務範圍不斷蔓延、不做紅隊推演、在 PowerPoint 上宣布通過 Milestone C。然後這些價值數千兆的投資,最後被幾架只有五、六萬塊帝國幣的 X 戰機給摧毀。這些不對稱創新不需要通過國防部的「聯兵能力整合及開發機制」、也沒有什麼 2000 頁的需求文件。
先從死星一號來講,它原本的初始能力文件,只有短短兩句十分模糊的需求: 1) 讓大家怕到乖乖就範、2) 一砲毀滅一顆星球
就這樣。沒有提到戰機防禦、沒有針對小型載具的生存性 KPP、沒有排氣口防護、也沒有要求能承受質子魚雷引發的連鎖爆炸。
而這整個武獲計畫,沒有任何正式的 RFP 發標,直接由「基歐諾西斯工業公司」承攬 (就是那個長得像蒼蠅還是蜜蜂的人),作為唯一認可的供應商。從各種跡象看來,死星合約應該是 cost-plus(成本加獎勵)模式。這種模式的特色是:拖越久、成本越爆,承包商賺越多。
所以死星一號造了 19 年,需求範圍持續膨脹,像是要求城市規模的機庫、百萬人員居住區、員工餐廳,一堆林林總總的 nice-to-have,造價浮報到了幾千兆。原本帝國元帥 Thrawn 提議的低成本、具備超空間航行與高機動性的次世代戰機 TIE Defender 計畫,預算全部被這顆死星排擠。
死星一號的實際作戰只有對 Alderaan 星球開火一次,並且在初始作戰後的四個小時,就被天行者路克用一枚便宜的魚雷打爆到整個銀河系都看得到煙火。本來這筆預算帝國可以拿去製造兩萬艘驅逐艦,建構分散、可致命、並且不會被一顆魚雷打爆的艦隊。
當然,你以為這種超乎預算的失敗計畫應該會被銀河參議院調查,但白卜庭皇帝直接解散參議院,讓國防武獲委員會的監管功能喪失。沒有事件檢討、沒有 root cause analysis,然後馬上就發包第二個計劃:死星二號。要比以前更大,要蓋得更快,而且是相同的承包商。
這次由於要趕工,設計裡面居然有開放式施工艙還有裸露反應爐。在帝國發布消息時,死星二號的雷射,如果以美國國防部的標準大概只有到 TRL 6,甚至結構完整性還更低,但是皇帝白卜庭卻跟路克說: 「這整個平台已可完全作戰」。靠杯喔,到底是哪個官員用 PowerPoint在欺瞞聖上!
結果這個巨大的計畫就在電影的 40 分鐘內,裸露的反應爐被打爆而告終,完全沒有發射任何彈藥,基本上 ROI 是負到無限大。而之所以那麼容易,背後靠的是伊沃族 (Ewoks) 價值 0 元的土著科技 (樹木),以及韓.索羅大概用一萬帝國幣所組織的特種部隊滲透,來摧毀死星二號的護盾發射器。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不對稱混合作戰。
死星二號跟之前一號一樣,沒有做過紅隊推演,整合測試與評估(IT&E)完全沒模擬小型戰機滲透、完全跳過壕溝攻擊模擬。
帝國的武獲失敗並沒有讓接下來的第一軍團學到任何東西。他們建造了更大的弒星者 (以下稱死星三號),但也直接放大了以前的所有武獲錯誤。在開戰的 40 分鐘內,就被幾架簡單的 X 戰機和地面爆破部隊滲透,擊中會單點失效的熱震盪器,而失去了整場戰爭。
到了最後一集,皇帝白卜庭終於開始意識到以前的錯誤,逐漸開始了典範轉移。他的最終軍團 (Final Order) 終於放棄了單一巨大系統,將資源放到製造1,000 艘星艦,每艘都配備能毀滅行星的軸向超級雷射。以「分散殺傷力」取代單一平台的風險。
但可惜的是他只做半套。艦隊是分散了,但沒有自主能力。所有星艦都綁在地面一個未加防護的指控鏈路。缺乏艦載的慣性導航備援,缺乏可用的降級作業模式,並且未符合國防部對於安全冗餘的基本要求。當這個鏈路被切斷後,1000 艘戰艦的艦隊完全失去態勢感知。
總結來說,如果不談政治意識形態,帝國失敗的一大原因很顯然是在武獲上面出了嚴重問題。從死星一號到艦隊,每個重大武獲計畫 (MDAP) 在首次接戰就報銷,完全沒有留下持續性的戰力效益。帝國需要的是能在 Milestone B 就敢砍案的專案總執行官、願意替不對稱擊殺鏈做建模的專案經理,以及願意投資 TIE Defender、自主 C2、以及更多創新系統的國防籌獲委員會

留言
張貼留言